廣太綠能以超低落差水力技術,引領台灣走向分散式綠電未來

廣太綠能近日獲得環境部主辦「2024–2025 環境關懷友善設計競賽」產品設計組首獎。

廣太綠能近日獲得環境部主辦「2024–2025 環境關懷友善設計競賽」產品設計組首獎。(圖片來源:廣太綠能)

在氣候變遷與能源危機交錯的全球局勢下,分散式、低碳與智慧型能源系統已成為新一代綠能解方的關鍵。廣太綠能股份有限公司,這家來自花蓮、專注於微型水力發電創新的新創企業,近日以其開發的「超低落差微型水力發電系統」榮獲環境部主辦的「2024–2025 環境關懷友善設計競賽」產品設計組首獎,成為本屆賽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永續創新典範。

該系統的最大特色,是能在僅僅1.2公尺的水位落差下穩定發電,遠低於傳統水力發電對水頭高度的門檻限制。結合模組化與套件化設計,廣太綠能的發電機組可快速安裝、彈性調整,不僅免除傳統大規模土木工程造成的環境衝擊,也有效壓縮施工期與成本,使建置一座小型綠能電廠,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工程夢想。

目前,該系統已實際應用於花蓮多處溪流水域,並於都市污水處理廠與農業渠道等地測試運行。發電功率可依據水流量調整,輸出範圍涵蓋350至1500W,適用於感測照明、設備備援供電或與其他再生能源系統進行混合併用,提升現地能源的自足性與穩定性。

廣太綠能研發的發電設備,能在僅僅1.2公尺的水位落差下穩定發電。(圖片來源:廣太綠能)

除了技術突破,廣太綠能更以「產業在地化」為核心策略,攜手台灣傳統產業轉型綠能供應鏈。公司廣泛合作中南部金屬加工業、馬達製造商、機械傳動廠與五金供應商,共同打造全台首見的模組化水力發電設備,讓傳產不再是高碳排的象徵,而是成為邁向ESG的推手。這樣的協作方式不僅帶動區域經濟活化,也讓「MIT綠電設備」真正落實在花東地區的製造實力上。

另一方面,廣太綠能與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共同開發的選址評估平台,結合AI引擎與GIS地理資訊系統,可根據地形與水文資料,進行全台潛力案場的精準評估,快速找出最具效益的設置點位。搭配智慧感測模組,系統可即時傳輸流速、水位與功率等資訊,形成一套完整的分散式能源管理系統(DEMS),為企業與公共單位提供即時能源調度與設備維運的數據基礎。

廣太綠能的成果不僅在技術與產業層面受到矚目,也獲得各大媒體專題報導,如《今周刊 ESG 專區》、《商業周刊》、《CSR@天下》與《聯合報》均肯定其模式創新與社會價值。花蓮縣政府更將其列為地區性環境教育與綠能示範案例,中小企業處亦納入創育輔導平台之標竿新創,充分體現其「從花蓮出發,改變全台」的潛力與願景。

廣太綠能以「產業在地化」為核心策略,攜手台灣傳統產業轉型綠能供應鏈。

廣太綠能以「產業在地化」為核心策略,攜手台灣傳統產業轉型綠能供應鏈。(圖片來源:廣太綠能)

未來,廣太綠能將持續推動核心技術升級,並開發結合碳足跡盤查(LCA)、並網接電、智慧儲能管理與 ESG 資訊整合的系統模組,協助企業與地方政府達成 RE100、碳中和等國際承諾。同時也積極規劃拓展海外市場,尤其聚焦於東南亞島嶼、非洲農村與拉丁美洲山區等地,輸出台灣技術、輸出台灣經驗。

在台灣轉型淨零的關鍵十年裡,廣太綠能不只是一家發電設備商,而是以微小落差為起點,創造能源公平、實現氣候行動的實踐者。每一條流動的水路,都可能成為綠電的源頭;每一個偏鄉社區,都有機會參與能源革命。這,正是廣太綠能所描繪的未來圖像。

共構國際影響力:從生態轉型到制度對接!台灣跨界啟動生物多樣性國際對話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