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發展生質燃料具備多種優勢,大馬國油高層看好外銷潛力。(圖片來源:iStock)
東協國家的生質能發展潛力可望打入歐洲等國際市場,帶動貿易收入成長。然而,業界人士近日對區域潔淨能源進展停滯表達憂慮,指出化石燃料補貼、能源政策不穩定,以及老舊電網都是主要挑戰,為產業投資增添不確定性。
東協生質燃料具3大優勢,大馬國油高層看好外銷
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的煉油、行銷、貿易部門副總裁Ahmad Adly Alias於10日亞太石油大會(APPEC)中表示,東南亞的優勢在於原物料取得較容易、產能提升、需求成長,具備出口生質燃料的條件,因此如果產量過剩,不但可以外銷,還有機會使東協國家成為歐洲在該產業的淨出口國。
Ahmad Adly提到,亞太地區的交通運輸將帶動生質燃料的需求,預估2030年將暴增至2.5億公升,增長速度可望成為全球之冠,其中包括永續航空燃料(SAF)的年產能將達400萬噸,能為地區帶來新的貿易收入。
東協各國的能源大廠已經開始布局生質能,例如Petronas與義大利能源巨擘埃尼集團(Eni)、日本生質能廠Euglena合資,在柔佛州設立的生質燃料精煉廠,預計在2028年下半年投產,年產能約65萬噸。而泰國的國家石油集團(PTT)、曼差石油(Bangchak)也都積極在開發生質燃料。
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等東協能源大廠積極布局生質能。(圖片來源:Petronas)
業者籲制定穩定政策,降低綠色投資疑慮
至於產業如何看東協國家的能源轉型趨勢,有企業高層在APPEC會中表示,資料中心推升電力需求,而停止再生能源拍賣、補貼化石燃料產業是綠色投資成長的最大障礙。
葡萄牙再生能源公司EDP Renewables亞洲區財務長Lawrence Wu直言,部分國家政府繼續對煤炭提供補貼,並將電力及能源當作贏得選票的政治工具,是最大的絆腳石。
新加坡再生能源公司韋能(Vena Group)執行長Nitin Apte也提到,亞洲市場的需求暴增,使得該公司的再生能源建置案增加4倍,而阻礙業務成長的關鍵是政策,不是技術。
Nitin表示,如果明確知道申請許可的流程以及時間,就可以評估相關風險,但如果已進入競標程序,或購電協議(PPA)無法獲得銀行支持,就會引發疑慮。談到資料中心發展推升電力需求時,Nitin認為,資料中心在乎的不是碳強度,而是能源而已。
此外,兩位能源公司高層都認同,相關許可的申請延遲正在推高融資成本,因此呼籲各國提出長期、可預測的政策及時間表。
資料來源:Reuters(1)、(2)、S&P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