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報告揭核電廠耐震疑慮,台電:核二、三具重啟條件,評估已送經濟部

加入收藏

(圖片來源:Sgroey,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台電評估核二、三廠具重啟機會與條件。(圖片來源:Sgroey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今年8月核三重啟公投雖未達通過門檻,但有434萬人投下同意票,總統賴清德也指示台電依法進行核三廠自主安全檢查 。然而,監察院7日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國內核電廠耐震力不足,且3座核電廠皆已運轉逾40年,台電尚未完成對核電廠結構耐震及系統老化的全面評估,存在安全疑慮。

對此台電回應,相關補強已依核安會要求完成。經濟部長龔明鑫今(10日)受訪時也證實,台電已將核二、核三廠的現況評估報告送交經濟部,待確認安全無虞後,將簽核啟動後續安檢作業。

監察院報告揭核電廠耐震不足,安全風險待檢視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台電依照美國核管會(NRC)標準的SSHAC Level 3程序,重新評估3座核電廠址的地震危害,根據委託國震中心耗資近新台幣5億元,歷時超過4年的分析結果,3廠的基礎輸入地震反應譜(FIRS)均高於原設計安全停機地震值(SSE)2到3倍,顯示核電廠的耐震與安全仍不足。

除此之外,監委田秋堇、趙永清與蔡崇義也點出,截至今年10月,核一廠、核二廠用過核子燃料仍在反應爐內未退出,而各核電廠「用過燃料池」內用過核子燃料,也要等乾式貯存設施啟用,預計10年後才能完全移出。

報告諮詢委員提醒,鋼筋混凝土建材使用40至50年後會逐漸老化,核電廠爐心緊急冷卻系統及燃料棒水池冷卻系統也都運轉超過40年,存在明顯老化問題。以美國加州魔鬼峽谷核電廠與日本女川核電廠為例,地震受損後為確保廠房安全並持續運作,停機近兩年進行整修並汰換所有管線;相比之下,台電3座核電廠僅進行維修停機,並未全面汰換設備,只有針對緊急事件有關機的應變。

在地震風險難以預估、設備老化的情況下,監委指出,台電除了針對攸關緊急停機的設備組件進行耐震補強外,仍缺乏對核電廠整體結構耐震及系統老化影響的完整評估。此外,台電的機率式地震安全度評估(SPRA)尚未全面納入山崩、液化、海嘯溯上等衍生地質災害,需進一步檢視與修正。

核二廠在2023年退役,目前正積極將燃料棒移至乾貯設備。(圖片來源:Ellery,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核二廠在2023年退役,目前正加速室外乾貯設施作業,將用過核燃料棒移出。(圖片來源:Ellery,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台電評估報告送經濟部:核二、核三具備重啟條件

台灣3座核電廠皆已進入除役階段。對於未來若要重啟核電,台電指出,最大挑戰在於「結構安全」,只要結構夠堅固,設備補強就相對容易。針對監察院報告提出的安全疑慮,台電表示,核電廠耐震能力已依分析結果與核安會要求完成補強,並獲核安會審查同意。

台電進一步說明,目前核二、核三廠的機率式地震風險評估(SPRA)已完成,並納入地震引發的二次災害。初步評估顯示,兩座核電廠總體風險符合標準,但結果仍待核安會審查。去年及今年,台電也依核安會要求,邀請國際專家團隊進行地震風險評估同行審查,並依審查意見,對安全設施及設備耐震裕度進行可行性評估,同時重新計算地震風險值。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5日受訪指出,核安會公布相關子法後,台電隨即進行必要現況評估,根據結果,核二廠與核三廠具備重啟機會與條件。目前核三廠正進行大修,核二廠則要加速燃料棒乾貯的程序,加速取出燃料棒。核電廠核島區工作牽涉原廠設計,正積極洽詢原廠協助進行安檢、設備老化檢測,台電會依經濟部核定的結果,才會啟動下一步安全檢查作業。

檢查作業需要18個月到2年的時間,完成會再送核安會審查,曾文生表示,關鍵主要在原廠需要多少時間,完成設備老化等工作。台電日前已經核電廠現況評估報告送交經濟部,經濟部部長龔明鑫今表示,經濟部正依循程序審查中,如果都沒問題就會簽核,台電就可著手開始啟動後續作業。

核電重啟議題持續受到關注,隨著核二與核三廠評估報告進入審查階段,相關時程、進度都牽動政府能源轉型布局。

延伸閱讀》重啟核三公投失敗,台灣能源轉型翻新頁:從民意、企業到政府3角度觀察【分析】

相關主題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