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領袖峰會在永續燃料、碳市場與森林三大議題上達成重大承諾。(圖片來源:Aline Massuca/COP30 Brasil Amazônia)
第30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於11月6日至7日舉行領袖峰會,開幕即傳出多項重大承諾。多國同意將永續燃料使用量提高至四倍、擴大由巴西主導的碳市場聯盟,並宣布投入55億美元保護熱帶雨林。
2035年永續燃料使用量提高4倍
19個國家共同簽署「貝倫永續燃料承諾」(Belém Commitment for Sustainable Fuels),簡稱「貝倫4x」,目標是在2035年前將永續燃料的使用量提高4倍。領袖們表示,這項倡議將為全球永續燃料的生產與應用提供高層的政治支持,並加速相關產業的成長與規模化,幫助航空、海運、道路運輸與工業降低碳排放。
「貝倫4x」倡議目標是在2035年前將永續燃料使用量提高四倍。COP30會場中的公車與發電設備使用由巴西國營石化與生質燃料公司Petrobras供應的再生燃料。(圖片來源:Petrobras)
然而,歐洲交通與環境聯盟(T&E)警告,若缺乏嚴格的土地使用防護措施,「貝倫4x」恐怕適得其反,加劇環境與氣候衝擊。目前生質燃料的生產仍高度依賴油棕、黃豆、甘蔗及玉米等作物,種植這些作物經常造成大規模毀林。T&E預測,依目前政策,至2030年仍有約9成生質燃料來自糧食與飼料作物,恐進一步壓迫土地與糧食系統。
T&E指出,歐盟的經驗是一個警示。2009年歐盟《再生能源指令》訂下雄心勃勃的生質燃料目標後,棕櫚油迅速成為主要原料。根據OilWorld數據,棕櫚油用量曾高達400萬噸,並在2010至2019年間產生超過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反而比其替代的化石燃料高出3倍。經過多年倡議,歐盟在2019年重新修正方向,決定於2030年前逐步淘汰棕櫚油燃料資格。
超過10國加入全球碳市場聯盟
「合規碳市場開放聯盟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Open Coalition on Compliance Carbon Markets)已獲巴西、中國、歐盟、英國、加拿大、智利、德國、墨西哥、亞美尼亞、尚比亞與法國等國支持,並持續開放其他國家加入。
此宣言主要推動單邊稅收與貿易機制的同時,建立多邊協調架構,促進全球碳市場的標準與系統一致化。若能建立統一的報告方法、核算準則與透明規範,將有助於提升市場公信力,並為各國或區域碳定價系統的互通打下基礎。
「碳市場能成為公共財政的重要來源,但唯有各國朝共同標準邁進,規模化才可能實現,」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表示。
巴西總統魯拉表示,碳市場有潛力成為公共財政的重要收入來源,但唯有各國朝共同標準邁進,才能實現規模化發展。(圖片來源:Rafa Neddermeyer/COP30 Brazil Amazon/PR)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40項碳稅與35項碳交易體系,合計涵蓋約28%的溫室氣體排放。巴西認為若能整合碳市場,將可能成為COP30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世界銀行前高級副總裁Vinod Thomas指出,這項倡議採取市場導向的設計,長期以來被經濟學家視為降低排放的高效率方法。不過他也強調,若要產生實質成效,主要排放國必須不僅支持此聯盟,更應推動具約束力的區域協議。
55億美元投入熱帶雨林永續基金
「熱帶雨林永續基金」(Tropical Forests Forever Facility, TFFF)共募得超過55億美元,挪威承諾提供30億美元,巴西與印尼各自投入10億美元。
TFFF讓保護森林的國家每年獲得長期、持續的補償,參與國每保護一公頃森林,每年可獲4美元獎勵。TFFF採用創新的自然融資機制,包括TFFF秘書處與「熱帶森林投資基金」(TFIF)。後者將投資於新興市場債券,排除化石燃料、煤炭、泥炭及其他與毀林相關的產業。

「熱帶雨林永續基金」(Tropical Forests Forever Facility, TFFF)共募得超過55億美元,挪威承諾提供30億美元,巴西與印尼各自投入10億美元。(圖片來源: Alex Ferro/COP30 Brasil Amazônia)
不過,專家警告此結構可能使投資者利益優先於保育成果。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Heinrich-Böll-Stiftung)華盛頓辦公室副主任Liane Schalatek表示,這個機制有非常明確的層級關係,以市場籌資與資本投資者的利益優先,而補償保護熱帶森林的國家則是其次,「焦點似乎放在金錢,而非成效,這令人憂心。」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巴西分部代理執行長Mirela Sandrinia也指出,籌錢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建立具透明監督與社群參與的運作機制,確保基金能真正優先保護完整的原始森林。她強調,基金還必須處理森林劣化與土地利用排擠效應等問題,若僅保護一處森林而讓破壞轉移至他處,將失去實質意義。「若缺乏精準設計,這個機制可能又成為一個出於好意但無力的承諾,而非真正的突破。」
資料來源:T&E, Bloomberg, Carbon Brief, Carbon Canop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