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部分光電製造商被點名背後是中資企業在營運,圖片中PT Nusa Solar在巴淡島的工廠就是一例。(圖片來源:PT Nusa Solar)
隨著美國可能進一步鎖定中國光電業的「洗產地」行為,印尼業者認為,當地內需市場有望承接美國雙反(反補貼、反傾銷)關稅所留下的缺口。有專家指出,美國製造商積極遊說政府防堵漏洞,部分原因與光電技術更迭有關,因為美國光電企業必須在3至5年內達到損益平衡,否則在發展速度上將持續落後中國。
印尼本土企業不擔心,看好內需填補美國缺口
印尼太陽能模組製造商PT Jembo Energindo業務開發與商業總監班尼(Beny Sulaiman)表示,只要印尼政府支持,內需市場就有機會吸收國內生產的太陽能板電池的產能,所以關稅對印尼業者影響相對小。
班尼認為,印尼的市場龐大,且政府有意擴大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印尼的「國家電力供應計畫」(RUPTL)預計在2040年新增發電量100GW(百萬瓩),其中超過7成將來自新能源與再生能源,而太陽能光電為最大宗,可望創造大量綠電需求。
《彭博》指出,美國雙反關稅衝擊柬埔寨、馬來西亞、越南、泰國4國的光電設備出口,而在產線轉移下,印尼及寮國的出口量則大幅提升。今年5月,印、寮兩國對美的太陽能板出口占比高達44%,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42.1個百分比。
延伸閱讀》美國防堵光電洗產地,雙反調查再擴大!新一波劍指寮國、印尼、印度
印尼能源轉型智庫基礎服務改革研究院(IESR)執行董事法比(Fabby Tumiwa)認為,美國太陽能製造商希望擴大雙反調查國家,是因為美國的生產成本遠高於東南亞、中國、印度等國家。他指出,中國的太陽能科技比在美國生產的便宜6成,而印度及東南亞的價格比中國的高出2至3成。
法比表示,美國製造商正面臨龐大壓力,由於太陽能設備在當地還沒達到規模經濟,且相關科技更迭快速,每3至5年就有更新、效率更好的技術出現,因此美國業者必須把握時間,儘可能阻斷進口來源,否則永遠追不上中國發展的速度。
印尼本土企業認為,內需市場有機會吸收國內生產的太陽能板電池的產能。(圖片來源:iStock)
中資光電廠湧入巴淡島,雙反關稅再掀產線轉移?
《彭博》進一步觀察到,距離新加坡僅20公里的印尼巴淡島(Batam)已經是中國光電廠規避美國關稅的天堂。統計2025年上半年,印尼前10大對美出口太陽能板與電池的總額為6.08億美元(約新台幣179億元),其中有6家企業登記在巴淡島且有中國企業背景。
川普政府沒有對外公布所謂「洗產地」或「轉運」的定義,因此還不知道位於巴淡島的中資太陽能製造商是否會受到潛在關稅的影響。島上經濟部門的主管機關「巴淡印尼自由貿易區管理局」(BP Batam)表示,沒收到任何反傾銷調查的消息,並強調會支持公平透明的國際貿易。
美國方面尚未決定是否對印尼啟動調查,但部分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分散風險,例如光電巨擘晶澳太陽能(JA Solar)計劃今年底在阿曼(Oman)設新廠、另一個巨頭晶科能源(JinkoSolar)也把眼光看向中東,計劃在沙烏地阿拉伯蓋新的電池廠。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分析師柯薩西(Felix Kosasih)表示,如果單就對等關稅,印尼的稅額已經從原先的32%降至19%,比起其他鄰國對於外資更有吸引力。而策緯諮詢公司(Trivium China)駐上海的分析師瑞斯(Cosimo Ries)提醒,川普執政提高不確定性,尤其太陽能是受影響最大的產業之一,長期投資的決策也變得更加困難。
資料來源:Jakarta Post、Bloom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