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倡議
2025-07-15
SBTi不再獨霸淨零指標:多家公司尋新標準,家樂福、聯合利華轉向哪些認證?
自去年「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一次移除239家企業的淨零承諾後,有美國媒體追蹤這些企業的後續動向,發現僅有約7%的企業持續推進減碳行動並成功取得SBTi的淨零目標驗證。其餘企業有的轉向其他標準,不再以SBTi為依歸,也有部分採取觀望態度,等待SBTi更新相關標準。
2025-07-15氣候調適起步走2》氣候調適如「抗癌」作戰,台灣從高溫衝擊下手——專訪環境部長彭啓明
「調適就是長期的防災,但要如何落地實踐,將認知轉成行動是挑戰,」談起氣候調適議題,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語氣中帶了一絲無奈。他坦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為氣候調適做好充分準備,如今可以做的是建構更全面的認知,降低氣候衝擊。
2025-07-14氣候調適起步走1》從防災到氣候調適,政府與企業如何降低極端天氣衝擊?
氣候變遷愈演愈烈,熱浪、暴雨、野火等極端天氣事件頻傳,根據英國倫敦證交所研究,為因應氣候災害,2024年與氣候調適相關的解決方案,為全球增加1兆美元(新台幣30兆元)的收入。在氣候風險日益攀升的當下,台灣該如何走向氣候調適,企業又能從中找到哪些機會?
2025-07-09氣候投資4成機會在亞洲!自然治理受關注,國泰金攜台大投入生物信用方法學
國泰金控已連續第9年舉辦「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今年主題聚焦於國際局勢變化與自然公正轉型。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今(9日)於論壇提到,儘管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全球氣候情勢出現波動,亞洲的氣候投資動能依然強勁,全球氣候投資中有高達4成機會在亞洲。對台灣而言,這正是把握低碳轉型、爭取國際話語權的最佳時機。
2025-07-09永續獎成漂綠保護傘?報告揭國內4知名評鑑漏洞,5建議籲公私部門強化評選制度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今(9日)發布「2025企業永續追蹤報告」,檢視台灣4大永續獎的評選制度,並分析製造業與高碳排企業的獲獎紀錄、環保違規與氣候績效表現。報告指出,這些永續獎項存在評選標準寬鬆、資訊查核機制失靈,甚至欠缺爭議處理機制等問題。其中更有多家獲獎的碳排大戶,不僅氣候行動表現不足,煤炭使用量更不減反增。
2025-07-08逾2萬束核廢料何處去?環團推「高放選址處置條例」草案,確保居民知情與參與權
台灣使用核電近半世紀,累積超過2萬1,527束用過核燃料,卻始終欠缺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的法制依據。對此環境團體歷時逾3年,今(8日)推出民間版「高放射性廢棄物選址暨處置條例」草案,期望拋磚引玉補上法制缺口。
2025-07-04RECCESSARY與越南潔淨能源協會VCEA簽MOU,打造資訊共享與合作平台
為深化在東南亞地區的綠色能源與碳市場資訊布局,再生能源研調機構InfoLink旗下新能源與碳市場資訊平台RECCESSARY於4日宣布與越南潔淨能源協會(Vietnam Clean Energy Association, VCEA)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共同推動在永續能源發展、市場動態與活動舉辦等多面向合作。
2025-06-27COP30前哨戰》波昂會議表決氣候預算增10%、《巴黎協定》第6.4條擬排除企業碳抵換用途
被視為今年11月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前哨戰的波昂附屬機構會議(SB62)於26日落幕。會中近200個國家達成共識,同意在未來兩年內將氣候相關預算上調10%。此外,在《巴黎協定》第6.4條所規範的碳市場議題上,主責單位初步決議,未來該機制下產出的碳權將不得用於碳抵換,此舉恐怕將削弱企業投入碳權開發的意願。
2025-06-26自然正向成COP30主軸!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引關注,學者點出台灣5推動方向
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以「自然」為主題,強化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正向價值。為將私人資金引導到自然領域,近年來也有許多解決方案應運而生,包括森林、海洋等自然碳權,將來「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Biodiversity Credits、Biocredits)的發展也備受矚目。
2025-06-19從守護手機到海洋!犀牛盾結合太陽能、AI打造無人船,清除海廢還能算碳排
海洋廢棄物挑戰日益嚴峻,台灣起家的手機配件品牌犀牛盾,宣布推出智慧海廢清理平台「破浪者」。結合太陽能、自動化與AI辨識技術,透過無人機偵測、無人船回收與水流引導系統,打造低能耗、模組化的海上垃圾回收方案,首站將實測台南黃金海岸等近海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