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為了因應國內汽柴油需求變化,將調整煉油生產量。圖為位於臨海工業區的大林煉油廠。攝影:陳昭宏
為了達成2035年減碳38±2%目標,政府各部會今年初提出六大部門「減碳旗艦行動計畫」,經濟部4日辦理製造部門減碳旗艦行動計畫的社會溝通會議。民間代表關注減碳政策工具,如何建立國內低碳市場需求,以及從源頭減少產能。
環團換算 減一噸碳大約要花5917元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說明,製造部門目標2030年較基準年減量18%,產發署規劃「產業自主減量」旗艦計畫,一是協助碳費徵收對象落實自主減量,另外是協助非碳費徵收對象的中小製造業低碳轉型。推動重點包含:一、汰換製程設備,例如鋼鐵業的加熱爐改善為電磁感應爐,可減少排碳60%;二、汽電共生煤轉氣,設備以天然氣替代燃煤,預期可減少排碳30%;三、「AIoT」的智慧控制與能管系統,協助提高能源效率,並帶入AI協助製程最佳化;四、擴大人才培育與輔導建構能力。目標2026~2030年帶動370萬噸減碳量。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質疑,以旗艦計畫投入的經費換算,減一噸碳大約要花5917元,對比之下,碳費每噸300元實在過低,恐怕不會促成自主減量意願。此外,製造部門的碳排至今難以降低,建議要限制產業規模,新的開發案不能一直「亮綠燈」,同時也要建立碳排總量管制制度,分配產業碳權,協助既有產業規模瘦身。
延伸閱讀》台灣NDC 3.0減碳新目標將出爐!借鏡德氣候保護合約,重工業如何加速淨零轉型?
中油預估2032年汽油銷量降低 煉製生產將調整
針對旗艦減碳計畫,國營事業中油說明,主要排放源來自煉油廠、石化廠及天然氣廠,透過使用低碳燃料、提高能源效率等方式,預計2035年減排51.5%。中油也使用再生能源,規劃2025年啟用5.4MW土場地熱發電系統,長期目標955MW深層地熱;並同步規劃導入負碳技術,於2030年完成建置10萬噸級碳捕捉工場,扣除操作能耗,淨減碳量約4萬公噸。
中油更強調,煉製生產模式必須調整,因為國內電動車趨勢,估計2032年國內汽油銷量會大幅降低,中油預計調降大林跟桃園煉油量,並停止部分加氫脫硫與重油裂解操作,後續再依國內汽柴油需求調整煉製生產。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忻儀指出,中油的煉製減產只呼應國內汽柴油需求,但石化業應重視限制原生塑膠生產,減產也是淨零的必要條件,有助發展低碳材料。但去年核准的中油「新四輕」計畫卻要生產更多塑膠,面對國際塑膠減產趨勢,必須檢討是否已不合時宜。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也建議,是否要重啟政策環評,評估在國際減碳壓力之下,國內石化業需要多少量能。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圖片來源:會議直播
鋼鐵低碳產品成本高 建議由公共採購帶動市場需求
中鋼公司說明,中鋼的主要減碳來源是使用低排碳原料、增用廢鋼,每年可減百萬噸碳以上,不過目前缺乏穩定的低碳原料供應,仍有待解決。鋼鐵公會則希望政府給予價差補助,因低碳產品成本高,避免反映在售價上造成衝擊。
水泥公會代表分析,目前旗艦計畫關注於生產端,卻缺少消費者端的著墨,建議借鏡歐盟經驗,在計畫中納入低碳內需市場,例如公共工程低碳採購。還有建立公平環境,如打造台版CBAM對進口水泥收費,並評估讓低碳水泥減免貨物稅,透過稅與氣候連結,提高減碳誘因。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林雨璇指出,政府至今沒有針對低碳公共工程採購的政策提出相關規劃或說明,會導致市場端無法對產業釋出訊號加速誘因。此外,中鋼在減碳技術仍以高爐生產為主,可能消耗大量能源、減碳效益低,建議納入「還原鐵」技術研發。
※ 本文獲得《環境資訊中心》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製造部門目標2030年減量18% 社會溝通談鋼鐵、石化、水泥業困境〉,文:李蘇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