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談判5日於日內瓦舉行,環境部也成立戰情中心,隨時掌握公約談判與制定進展。(圖片來源:環境部)
繼去年釜山談判破局後,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第二階段(INC-5.2)今(5日)於瑞士日內瓦萬國宮舉行,會期兩週,目標是在全球塑膠污染問題上達成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指出,雖然各國在源頭減塑議題上意見分歧,但無論公約談判結果如何,環境部今年下半年仍將推出「一次用產品減量里程碑」,提出新的塑膠減量規劃。
塑膠公約談判2大挑戰:是否源頭減塑、財務資金籌組
全球塑膠年產量2020年4.6億噸,倘若不減量或循環再利用,到2060年將增加2.5倍,且超過半數屬於一次性用後即丟產品。
為解決塑膠污染,聯合國環境大會2022年3月決議,要建立具法律約束力的條約,限制塑膠生產、消費、棄置等全生命週期,解決全球塑膠污染問題,原定在去年11月釜山的第五輪談判(INC-5.1)完成協議,卻因各國意見分歧,未能如期達成共識。
聯合國塑膠公約聚焦4大面向,包括減少和替代塑膠製品、塑膠產品設計確保再利用、可回收性再利用塑膠轉型循環經濟,以及管理現有污染。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長陳俊融表示,環境部已經成立戰情中心,將每天連線更新進度跟簡報,隨時掌握公約談判與制定進展。
此次環境部也現場連線在瑞士的專家。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表示,塑膠公約談判2大挑戰為「塑膠上游端源頭減量」跟「財務機制」,爭議最大的便是產油國不希望被管制塑膠生產跟製造,但塑膠上游端即包括原料、聚合物跟化學品使用。
針對財務議題,廢棄塑膠處理需要許多資源,開發中國家需要資金協助。只是樊國恕坦言,資金如何分配跟籌組為挑戰。「塑膠公約有3原則,有效性、可執行跟共識,目前草案已列出有32條,期望此次可滿足『可執行』與『共識』兩項。」
樊國恕預計,塑膠公約談判如今來到第6場,至少會設立框架,之後再逐步加強,限塑規定無論是走強制性或自發性,都考驗各國的智慧。
環境部現場連線訪問樊國恕、許瑞峯對塑膠公約談判現場觀察。(攝影:莊閔茜)
環境部:今年推出減量里程碑、網購包裝2.0手冊
塑膠公約將牽動與全球減塑行動。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許瑞峯表示,海洋塑膠污染大多源自於陸地,此次參與除了第一手了解談判時程跟進展,也將積極參與周邊活動,了解世界各國對海廢治理跟塑膠廢棄物資源有無新進度。
賴瑩瑩指出,台灣塑膠循環政策與跟全球塑膠公約4大面向契合。未來塑膠公約的走向,不會影響環境部的減塑步伐,環境部預計在今年推出2.0版網購包裝手冊,年底前推出「減量里程碑」,進一步提出塑膠減量措施。
但塑膠使用減量也涉及到改變民眾的生活習慣,賴瑩瑩指出,目前環境部也推出「一次用產品源頭減量許願池」,將於8月底截止,希望透過大眾的參與和回饋,來調整減塑執行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