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板有毒、易起火還會致癌?破解4個常見光電誤解與迷思

丹娜絲颱風過後,太陽能板災損情況嚴峻,網路上也出現不少對太陽能板的誤解。

丹娜絲颱風過後,太陽能板災損情況嚴峻,網路上也出現不少對太陽能板的誤解言論。(圖片來源:iStock)

丹娜絲颱風7月初襲台,挾帶風雨120年來首次登陸嘉義,導致嘉義、台南地區多處淹水停電、路樹倒塌等災情,尤其太陽能板災損情況嚴峻,網傳颱風過後「不要買中南部的養殖魚」、「光電板泡水會污染水質」等謠言快速流傳,引發社群熱議,《RECCESSARY》整理4個常見的太陽能板誤解,幫助讀者一次釐清。

迷思1》太陽能會釋放輻射,提高罹癌風險?

答:太陽能並無危害人體疑慮。

太陽能板發電原理是透過「光伏效應」,利用矽晶圓半導體材料的光電轉換特性來發電,不會衍生高頻輻射。 

所謂電磁波(EMF)又稱為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害的電磁波屬於高頻電磁波,像是X光、核輻射等,一般生活常見的手機訊號則屬於低頻電磁波。經濟部指出,太陽能整體設備需要符合國際電磁波干擾與相容規範(如EN 61000-6-2與EN 61000-6-3),磁場強度相當於電腦等一般家用電器,遠低於環保署所訂的環境建議值,因此運轉時並無電磁波危害人體的疑慮。

至於癌症風險,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研究指出,太陽能與腦神經系統癌症、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膽癌、腎盂癌、皮膚癌、骨髓瘤、口腔和咽喉癌、胰臟癌、攝護腺癌、胃癌或甲狀腺癌的死亡率皆沒有關聯。

迷思2》太陽能電池受損會漏液體、容易起火燃燒?

答:太陽能板裡均為固體材料,沒有漏液問題。

(圖片來源:環境部)

太陽光電模組主要由鋁框、玻璃、EVA封裝膜、太陽能發電元件及塑膠背板等組成。(圖片來源:環境部)

太陽光電模組主要由鋁框、玻璃、EVA封裝膜、太陽能發電元件及塑膠背板等組成,外層已經用玻璃及鋁框緊密封裝。雖然太陽能元件俗稱太陽能電池,但主要由矽晶圓切割而成,太陽能板內均為固體材料,沒有液體,所以不會有漏液問題。

根據英國消防協會(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資料,太陽能電池著火機率極低,但任何發電技術都有風險,主要原因則是「安裝問題」、「產品缺陷」與「設計與維運不當」,需要專業的安裝跟維運人員,品質差、不相容的零組件也會增加火災風險,顯示多與太陽能板本身無關。

迷思3》太陽能為有害廢棄物、不能回收?

答:太陽能板為一般事業廢棄物,廠商回收率可達92%

太陽能板使用壽命是25至30年,每年因天然災害損壞量約產生0.2%~0.5%,預估2032年廢棄太陽能數量達約1萬公噸、2039年達約10萬公噸。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太陽能板結構中沒有液體或是粉塵,為「事業廢棄物」非「有害廢棄物」,廠商的回收率可達92%。

環境部指出,台灣早已建立回收制度,目前處理機構包括東鋐公司、金益鼎南港廠、鴻升公司與惠嘉電公司,回收太陽能板處理量可達到每月4,400噸。 

此次丹娜絲颱風造成14.5萬片災損太陽能板模組,環境部表示,矽晶型太陽光電模組材質具穩定物化性質,與製程產生或具溶出毒性的有害廢棄物不同,為一般事業廢棄物,並由業者負責清除及處理責任。

環境部已要求光電業者於1至2週內儘速完成清除作業,並請太陽能回收處理業者在1個半月完成清運與處理作業。若任意棄置或以非法方式處理太陽能板,根據《廢棄物清理法》最高將處300萬元罰鍰。

此外,自2019年起經濟部就規定,太陽能設備的設置者需要預繳每瓩1,000元的回收基金給環境部,未來退役太陽能板就不用擔心回收費。彭啓明指出,無論是國外輸入還是台製太陽能板,模組上都有專屬序號,可以查詢製造商跟設置者。

太陽能板為「事業廢棄物」非「有害廢棄物」,廠商的回收率可達92%。

太陽能板為「事業廢棄物」非「有害廢棄物」,廠商的回收率可達92%。(圖片來源:Pixabay)

迷思4》太陽能板泡水會污染水質?

答:無論短期或長達一年的監測實驗,水質未有明顯改變

此次颱風衝擊中南部太陽能案場,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說明,截至2025年5月底,台灣太陽能裝置量達到14.73GW(百萬瓩), 這次風災在33個案場造成大小不一的衝擊,影響災損容量約0.4%。

目前災損嚴重的嘉義新塭滯洪池案場還有未清除完畢的模組,外界憂心污染水質、積水引起登革熱疾病。彭啓明指出,該案場災損數量約5萬片,目前已跟處理業者簽約並安排清理,要求在兩週內清除現場,沒清完會有罰則。

環境部與地方環保局針對嘉義、台南災損光電場域水質進行檢測,範圍涵蓋3個滯洪池與1個魚塭,就10項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進行監測。根據結果,包含鉛有5~6項未檢出,銅遠低於環境的標準,僅部分場域的錳數值因當地背景值偏高外,其他所有數值皆未超過健康相關環境基準。 

重金屬釋放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作用,環境部表示會密切關注。太陽光電產業協會則回應,產業界都有在水面型太陽能系統做過一年以上水質監測,並做過加速老化浸泡實驗,實際結果並無異樣。

從太陽能板淋雨是否會滲出材料、擊破後入水浸泡到加速老化實驗,協會表示,水質皆沒有改變,即使將太陽能板在濕度85%、攝氏85度下連續3,000小時加速老化後,擊破浸泡7天測試水中銻、砷、鋇、鎘、鉻、鉛、汞、硒與原水都無差異。

在長達一年的監測實驗項目與5年的小型生態實驗中,協會表示,水質與施工前比較並未有明顯變化,水中魚類也未受到太陽能板影響,成功存續並繁殖後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表示,天然災害是場意外,既然民眾有疑慮,協會已請廠商對於現場水質開始進行採樣,並送測監看清除模組過程中是否水質會產生變化。

颱風帶來的自然災害難以避免,而太陽能的安全與風險議題則需要再加強透明、科學驗證與回應機制,才可以逐步提高社會對再生能源信任。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