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慧景科技執行長黃建峯認為能源管理軟體正在進行典範轉移。(攝影:陳映璇)
「綠電市場要健康發展,需要確保資源的公平分配,其中關鍵是綠電匹配系統的強大功能性,」怡和綠電超商副總田明昌3日在慧景科技舉辦的「AI驅動綠電新未來」論壇說道。
目前市場上已有破百家再生能源售電業,身為後進者的怡和綠電,是在2024年5月才取得售電業執照。看準中小企業參與綠電市場的家數和採購量顯著提升,售電業需要開發更具彈性、小額的綠電產品,售電業將從過去大宗交易逐步轉向「多元化、客製化」服務模式。
而因應生成式人工智慧(AI)發展,能源管理軟體業也將進入典範轉移,實現能源自主化、電網智慧化的發展。
從價格到速度,售電業提升綠電匹配性
怡和綠電目前已導入慧景科技的能源管理系統整合供需資訊,並強化即時調度。田明昌形容售電業背後其實是「科技業」,過去售電以價格取勝,但現在看的是「轉供速度」與「最少餘電產出」,更注重綠電匹配的功能性。
這套能源管理系統是慧景科技在今年5月推出的「綠電採購AI代理人」,結合大型語言模型(LLM)、發電大數據與基因演算法3大核心技術,可模擬用電輪廓、最佳發電案場、彈性調整模擬條件,還能快速生成試算報告,原本需要2週才能完成的轉供模擬流程,現在僅需要5至10分鐘。
能源管理軟體的典範轉移,AI實現能源自主化
2017年成立的慧景科技,透過軟體即服務(SaaS)模式提供能源產業所需的軟體服務。隨著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慧景科技執行長黃建峯認為能源管理軟體正在進行典範轉移,從過去SaaS 1.0「分散式再生能源」進入到SaaS 2.0「場域智慧控制」階段,兩者的差別在於誰來做決策。
在1.0階段,電廠的資料會透過物聯網技術上傳到雲端,雲端可以執行機器學習模型來做預測,提供資訊來讓人員做決策;2.0則結合AI與控制,能在局部的場域實現去中心化,可進行優化決策的能源控制系統。
未來當AI代理人(AI Agent)變得更普及後,透過標準化介面(MCP)整合成自主運作的能源網路,實現電網智慧化。
能源管理軟體典範轉移共有4階段,最終將實現能源自主化、電網智慧化。(圖片來源:慧景簡報)
軟硬整合將是電網轉型關鍵,虛擬電廠成趨勢
黃建峯觀察,在未來10年,電網將邁入去碳化、分散化、數位化的轉型階段,「軟硬整合」將是電網轉型的關鍵,透過軟體控制光電、充電、儲電達到高效的能源利用,形塑虛擬電廠的概念。
AI將與能源密不可分,一方面AI發展仰賴穩定且充足的能源供應,另一方面,能源系統也仰賴AI技術提升效率與穩定性。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能源與AI」報告,透過AI的技術,可讓整個電廠維運成本下降10%,增加發電收益4%至6%,甚至在良好的維運下,可讓每一個電廠的平均壽命延長4年,預計到2035年每年可帶來超過300億美元(約新台幣8,700億元)的潛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