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廠火災敲響警鐘,「安全」如何成為製造根本?4張圖掌握產業風險管理

三元能源鋰電池廠近日發生火警,引發社會對鋰電池製造風險的高度關注。

三元能源鋰電池廠近日發生火警,引發社會對鋰電池製造風險的高度關注。(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消防局)

編按:鋰電池產業在能源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但其製造過程潛藏高風險。本文作者格斯科技營運長曾廷錦聚焦鋰電池工廠的安全治理,從鋰三元、磷酸鋰鐵、鈦酸鋰等技術製程特性出發,剖析不同階段的潛在風險,說明選址、預警、化學品管理與制度文化等多個管理防線。他強調,安全應融入製造邏輯,而非附加條件,唯有讓技術選擇與風險治理並行,才能支撐能源轉型下的產業發展。

鋰電池是高密度能源的代名詞,但它同時也是高風險製造的代表。在我30多年的工廠管理工作經驗中,最深刻的體會之一是:風險並不來自某一次操作失誤,而是來自整個系統對例外狀況的處理能力。

近期,台灣發生一起電池工廠爆炸事故,引發社會對鋰電池製造風險的高度關注。這起事件雖為個案,但它再次提醒業界:「安全」不能只是附屬在產能與效率之後的選項,而應該是製造系統從設計、規劃、運轉、通報,到人員行為中的一部分。

工廠選址與空間規劃:從圖紙開始建立韌性

許多風險,其實不是發生在設備失效的瞬間,而是在選址與設計階段就已被默許的空間條件。例如與住宅混居、消防資源不足、缺乏實體分區隔離等,都會在意外發生時放大其影響範圍。

在我參與管理的經驗中,我們選擇將廠區設於工業區中,行政與作業區保留物理隔離,並明確規劃疏散通道與避災動線。這些安排並非法律所要求,而是基於一個基本原則:當發生異常時,能否爭取反應時間、限制波及範圍,是風險治理的關鍵。

預警與聯防:從設備配置走向資訊系統

當今的工廠大多配有火警感測與自動通報系統,但真正具備高韌性的,是那些能夠跨廠區聯動、異常交叉判讀、即時反饋管理層的預警機制。

例如,我們建立了與鄰近廠房共享的異常警示聯防網絡,當任一廠房偵測出異常訊號,其他廠區可同步接收並進行內部檢查。這種非強制性的橫向通報設計,大幅提升了整體園區的風險感知能力,也降低了「延誤通報」導致的誤判風險。

化學品與製程風險:用制度減少經驗依賴

鋰電池製造涉及多種高揮發性、高反應性的化學物質,如電解液、有機溶劑N-甲基吡咯烷酮(NMP)等,若未妥善管理,極易成為火災或爆炸的誘因。除了傳統的儲存與巡檢制度外,我們還必須理解不同電池技術的製程特性對工廠安全性的影響。

以下是針對不同鋰電池技術:鋰三元(NMC/NCA)、磷酸鐵鋰(LFP)、鈦酸鋰(LTO)在電芯與電池製造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主要風險評估,涵蓋從材料處理到組裝與測試的完整流程。

這些製程比較,清楚揭示了高能量密度電池(如鋰三元)在乾燥、注液、化成等步驟中,由於材料活性與高能量密度,熱失控與氣體釋放風險顯著增高,而鈦酸鋰電池雖能量密度較低,但幾乎不燃、老化穩定性佳,適合高安全性要求的場域。工廠在設計流程與安全系統時,應將製程風險納入整體規劃,例如乾燥房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監控、防爆通風系統等,以減少製程與工廠運營間的安全死角。

安全不只是「做好管理」,也體現在「技術取向」

鋰電池的應用趨勢正快速往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輸出邁進,但我們也應誠實面對一件事:能量密度越高,熱失控風險也相對提高。

以格斯科技為例,我們長期專注於鈦酸鋰電池的開發與製造。鈦酸鋰雖然在能量密度上不如高鎳三元材料,但它具備極佳的熱穩定性與高循環壽命,在極端溫度條件下也幾乎不會產生劇烈反應。因此,我們選擇將這類電池技術應用於儲能、災防、公共運輸等對安全與穩定性要求極高的場域。

這並非推崇某種材料路線,而是希望強調:企業在技術選擇上,也應考量場域風險、維修週期與社會系統承擔能力,而非單一效能指標。

鋰電池的應用趨勢正快速往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輸出邁進。圖為電動車鋰電池模組。(圖片來源:iStock)

制度與文化,才能讓安全內化成日常反應

演練不是為了應付查核,而是為了在真正面對未知情境時,現場人員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我們定期針對火警、化學洩漏、疏散與通報機制進行模擬,並將公司所有人員納入訓練。

同時,我們也將環安衛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EHS)管理職能明確分工,讓空污、廢水、化學品、消防等各自有責任主體與稽核機制。這不是為了提高層級,而是為了讓安全不依賴「個人專業」,而是建構一個可複製、可接續的系統行為。

安全治理不是產業的選配,而是進場資格

鋰電池產業不缺創新,但在供應鏈全球化、場域應用多樣化的現在,真正穩定可靠的製造者,不只是在能量密度與成本效率上的參與者,更應是風險控制、資訊透明與制度成熟的實踐者。

我始終認為,安全不會是一項競爭優勢,但它是這個產業持續參與競爭的必要條件。如果我們希望讓電池產業在未來扮演關鍵能源支柱,那麼「治理風險」的能力就必須跟得上我們推進技術的速度。材料的安全性始終是鋰電池產業能否持續穩健發展的關鍵核心。我們希望台灣不僅追求能量密度與成本效益,更能以高安全性、高穩定性的產品為產業發展的核心方向,建立全球信任與競爭力。

※ 本文為格斯科技營運長曾廷錦投書。原文標題:〈電池產業的風險轉捩點:安全治理,應是製造邏輯的一部分〉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RECCESSARY》立場)

《RECCESSARY》長期徵稿,針對新能源、減碳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reccessary@gmail.com,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

「漂綠」與「噤綠」引爆信任危機!全球亂局下正扼殺永續未來的綠色迷霧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