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bon Forward Asia新加坡登场 多方专家探讨亚太碳市场新动态

EN

Carbon Forward Asia于3月7日、8日在新加坡莱佛士城会议中心(Raffles City Convention Centre)举行。 (摄影:胡湘渝)

Carbon Forward Asia研讨会7日在新加坡登场,除了针对联合国第29届气候峰会(COP29)、欧盟排放权交易系统(EU ETS)和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进行探讨外,也向亚太区域各国的碳市场发展进行了焦点探讨,从开发商、顾问单位及学者等多元角度切入,描绘出各区域的市场轮廓。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制度重启 扩大中国碳市场规模

中国作为全球最具潜力之一的碳市场,在一月时进入重启核证自愿减排量制度(CCER)的最后阶段。从需求面来看,由于合规期在2023年底已过,因此企业短期不会有太大的参与动机,不过由于采用CCER抵销排放的成本较低,因此尽管中国强制性碳市场 [1]有5%的抵换上限,CCER的需求长期来看仍会呈现成长趋势。

在供给面的部分,过去的CCER多已使用完毕或即将到期,所以市场上供给量稀少,再加上政府为避免像过去出现供给过多市场大跌的情况,严格控管量体与方法学,因此长期看来量体供应仍会相当有限。 另外在全国碳交易系统中,预期今年有机会新增铝和水泥业以提升市场流动性,会议中Timing Carbon Asset Management的执行长孔晴熙也提及,预期未来碳价有机会达到每吨人民币110至120元。

韩国:改革既存体系 提升碳价以助力国家减碳目标

同样较早发展碳交易制度的是韩国,然而其碳价目前已跌落至每吨7美元左右,政府为解决市场上供给过多等问题,预期将会在2026年进行大改革,例如减少免费配额,届时有望解决价格持续低迷的问题,长远看,韩国的碳价应达到每吨35美元或什至40美元才有助于国家实现减碳目标。

此外,韩国当前并无由政府主导的自愿性碳市场,然而有许多企业为符合供应链要求,仍有相关需求,因此是否新增自愿性碳市场也会成为未来的关注重点。

日本、马来西亚:亟待明确政策方向指引市场参与者

处境相似的还有日本及马来西亚,日本有J-Credit和JCM等碳信用相关体系,然而碍于官僚体系、土地有限及核发数不够透明等问题,市场参与者多在等待更完善的 指引。总的来说,日本政策尚不明朗,未来仍不确定会有碳交易(ETS)还是碳税制度,因此企业端若有需求多仍需要透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实现。

至于马来西亚,虽然已设立Bursa交易所,然而市场依旧充满不确定性,政府当前正在研究应该选择哪条路径,是自愿性碳市场还是ETS,抑或是碳税都还是个问号。不过由于马来西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不少企业在己身减碳的同时,也积极开发马来西亚当地的碳信用,抢争在自愿性碳市场的一席地位。

越南、印尼:建构初期碳市场的政策框架以及提高流动性

有别于邻近国家所建立的自愿性碳信用交易所,越南政府对于碳市场的建立正处于讨论阶段,寻求能够有效接轨国际的管道。 同时,既有的法规也正被修改中,例如企业范畴一和范畴二的报告方式、纳管企业对象等都尚有调整的空间。

而印尼虽然速度较越南快一些,已有交易所正式运作,然而仅进行一次交易后就停摆,说明碳市场的发展速度还很缓慢,流动性更是亟需提升,毕竟流动性可以被视为一个市场能否成功运作、发挥效益的关键因素。 (请参考下表一,流动性较高的区域市场,市值与交易量体也会较高)

表一、不同碳交易体系的市值与交易量

整体而言,亚太区域的碳市场政策虽不明朗,但相当具备发展潜力。 会议上ACX的亚太区主管Hum Wei Mei也发表看法,认为东协不见得需要像欧盟一样统一的市场,而是可以拥有各自的体系以满足各自需求,藉由深度稳健的合作即可达成相同或更佳的效果,像是柬埔寨跟新加坡即有签署碳信用协议,即使没有碳税制度,大家也都正用各自的方式参与市场,逐步构出健全的亚太碳市场。


[1]中国的强制性碳市场为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ETS)。

东南亚碳定价制度为何分歧? Carbon Forward Asia研讨会深度解析
South Pole、Verra漂绿争议发酵 企业要买可信碳权有哪些守则?
Back
TOP
索取下载

请填写资料后立即开始下载

姓名
公司
职称
公司邮箱
本网站使用cookie为您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了解有关我们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