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绿电如何买? 最新企业采购绿电方案与趋势一次看

EN

(图片来源:iStock)

导言

为帮助电动车、碳捕集及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寻找外资挹注,马来西亚政府正努力创造有利的经商环境,包括提供规模更大、更容易取得的可再生能源电力。 对许多产业而言,范畴二是碳排占比最高的类别,部分有能力的企业倾向透过自用太阳能系统满足需求,但仍填不满能源消耗大户的缺口。

除了自用光电,企业在马来西亚还有另外三个取得可再生能源的方式,(一)电证分离的可再生能源凭证(RECs)、(二)购电协议(PPAs)、(三)绿色电价(GET)计划。 每种方式各有其优点与考量,企业应根据自身目标与所在地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搭配操作。 本文将深入探讨现行绿电采购方法及未来发展,提供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的企业做为参考。

背景

马来西亚2023年使用可再生能源凭证的数量较前一年增长75%,显示企业在减少范畴二碳排的需求有所增长。 但企业如何取得绿电呢?马来西亚可再生能源供电主要来自三个区域电力公司:位于马来西亚半岛的马来西亚国家能源公司(TNB)、位于沙巴的沙巴电力公司(SESB),以及位于砂拉越的砂拉越能源公司(见图一)。 每家电力公司都为企业提供多种绿电采购方案,下文将先讨论国家层级的选择,接下来再针对马来西亚半岛说明其他选项。 

图一:马来西亚全国地图

绿能采购选项及企业采购条件

马来西亚全国

在国家层级方面,企业有两种为能源领域脱碳的方式,包括购买可再生能源凭证以及透过购电协议,而前者是目前对制造业者来说最简单的方法。 最常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凭证是国际标准I-REC的水力及太阳能,其中以太阳能的平均价格较高。

电证分离的再生能源凭证运作机制是企业不需改变电力用途,只要取得绿电购买凭证就能抵销化石燃料用电。 另一个方法是通过签署购电协议,此举除了取得电证分离的再生能源凭证,也从可再生资源中获得实际电力。 相较于再生能源凭证中间商市场竞争激烈,在马来西亚不同地区签署购电协议时,必须遵守各自的规定,内容说明如下:

沙巴与砂拉越

沙巴电力公司与砂拉越能源公司都是所属地区唯一承购商,有兴趣的买家需与上述两家企业针对购电协议进行磋商,而不是与再生能源发电业者接洽。 不过,砂拉越政府2023年底修改电力法后,在砂拉越能源公司没有要求的情况下,潜在太阳能发电方可以出售电力给其他需求方。

马来西亚半岛

此地区的绿电采购方式相对较多,包括透过「企业绿电计画」(Corporate Green Power Programme, CGPP)的虚拟购电协议(VPPA)机制,已经在2022年11月7日上路。 企业用户可与太阳能发电方拟定合约,依固定价格或协商后的价格结构取得再生能源凭证,同时从现有电厂获得实际电力。 (详细流程见图二)

图二:虚拟购电协议流程图

企业用户加入企业绿电计划的基本条件如下:

表一:马来西亚半岛虚拟购电协议企业条件

截至目前为止,太阳能发电方新一轮建置规模是2023年年底公布的800MW(兆瓦)。

位于马来西亚半岛的企业还有另一个选择,可通过马来西亚绿色属性追踪系统(Malaysia Green Attribute Tracking System, mGAT)的绿色电价(GET)计划取得绿电。 绿色电价是买方为了取得电证合一的再生能源凭证所支付的费率,而这套连网的马来西亚再生能源凭证(mRECs)依循的是I-REC标准。 若买方并非当地居民,使用绿色电价必须以1000kWh(度)为单位,现行费率为度21.7仙(约4.6分美元)。 目前该计划架构仍在研议中,预料修改后的费率将更有吸引力且有更长的使用期限。 统计2023年绿色电价计划的绿电额度为6600GWh(百万度)。 

表二:马来西亚绿电采购现况

关注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凭证降价 以及虚拟购电协议对环境的影响

马来西亚全国绿能市场中,以马来西亚半岛最成熟,提供企业多种方法取得可再生能源,最常用且规模最大的是透过电证分离的可再生能源凭证购买,其中又以水力发电为最大宗(如下表所示),因此价格区间较太阳能便宜,但随着太阳能设备建置趋势愈发明显,以及在大规模太阳能计划(Large Scale Solar, LSS)第5次招标加持下,太阳能板数量可望大幅成长,预料2024年企业将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凭证,而在马来西亚碳信用交易所宣布开放跨国交易后,再生能源凭证有机会来自邻国,且以较便宜及多元资源抢进,可望在今年形成另一个潜力市场。 

尽管可再生能源凭证相当容易理解与使用,但恐怕不是实现绿能目标最严谨的标准,而马来西亚购电协议期限最长可达21年,在固定价格的情况下,无法保证未来不会出现不必要 的损失,因此考量上述理由后,企业或许会在可再生能源凭证与购电协议之间,选择折衷的虚拟购电协议,不过选择该机制仍得思考环境价值,因为没有真正减少范畴二的碳 排,企业应在评估自身脱碳压力的同时分析每个绿电购买方式的成本,要了解更多有关能源脱碳的企业策略,请洽本文作者。

图三:马来西亚再生能源凭证发电规模(2021-2023)
资料来源:I-REC、TIGR

South Pole、Verra漂绿争议发酵 企业要买可信碳权有哪些守则?
产品不是写「碳中和」就行 四大对策让企业避免陷入漂绿争议
Back
TOP
索取下载

请填写资料后立即开始下载

姓名
公司
职称
公司邮箱
本网站使用cookie为您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了解有关我们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