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 Asia 2023焦点:亚洲碳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EN

为因应全球的净零趋势,东北亚与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公布相关的政策规划,从碳税到碳交易,从强制性市场到自愿性市场,都在布局之中。然而,四月底在新加坡举行的Renewable Energy Markets Asia 2023会议给了与会者不一样的观点。

此次会议专注于亚洲地区的再生能源市场发展,参加对象主要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及印尼等地,因此对亚洲各国的政策推行现况能有较佳的掌握度。综合来说,目前碳相关议题主要有两大面向值得关注:

Reccessary研討會

 

碳交易价格过低 碳税推动时程延宕

随着美国碳关税与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实施日程逼近,各国政府为避免资金流入他国,纷纷推出碳交易或碳税作为因应;尽管运作体系不同,但两者的共通点是都为碳制订价格,以作为接轨国际的基准。特别是在作为金属、电子零组件等产品重要出口地的东北亚与东南亚的国家,「碳关税」的存在已然使许多企业为之焦虑。然而,政策实际推行的进度并不如预期,部分国家甚至处于停摆状态,这样的发展速度恐怕难以顺利在2024年与美国碳关税接轨。

以中国为例,当前主要采行的是全国统一碳交易系统,每吨碳价约为8美元;然而因现阶段仅纳入电力产业(2000余家企业),交易量能无法提升,再加上疫后的经济压力,使得中国企业界认为市场整体运作仍无法在今年底前活络起来,短期内纳入更多产业的可能性几近于零。以8美元的价格来看,若美国真的在2024年开征碳关税(初始价格每吨55美元),中国势必仍需缴纳大部分的费用给他国。

同样计画以碳交易制度接轨的还有韩国,由于政府始终无法解决配额供过于求的问题,导致碳价格持续下跌,从去年的每吨15美元到今年价格仅剩约10美元,若此状况无法改善将无助于企业竞争力。不同于中、韩,印尼的因应对策则是建立碳税制度,首波对象仅针对燃煤电厂。然原订于2022年四月开始征收,后推迟至七月,再到今年仍未正式上路。

同样推迟进度的国家还有泰国,其宣布要在今年实施碳税,目前为止却尚未公布任何实施细则,预计真正上路最快也要等到明年。前述四个国家的例子说明虽然政府有意推行新制度,但整体力道不足导致进度迟缓。

 

东南亚具自然为本碳权潜力 跨国碳权合作快速增加

全球自愿性碳权市场的市值已超过20亿美元,交易量更接近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时,由于国际间对于碳权的品质要求愈趋严谨,再生能源项目将逐渐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会是以自然为本的项目,例如植树或是海洋蓝碳。而这些项目正是东南亚国家的潜力所在,丰富的海洋资源与高森林覆盖率,使得越来越多开发商进驻当地开发碳权。

然而自愿性市场的碳权仍有一些困境待克服。举例来说,企业购买碳权的目的是为抵销排放,然而在新加坡,政府承认的碳权比例仅有5%,且规定必须符合一定的项目类型并确保没有重复计算。事实上,自愿性市场是国际流通的,目前却无明确的规范来约束重复计算的议题,也因此,实际上能购买的碳权少之又少。

对此,新加坡政府发展出了另一套对策——与迦纳合作,透过国家间的合作备忘录,明确定义碳权的类型与归属,确保企业可以买到适用的碳权。而像这样的案例正快速增加中,例如日本与越南之间的合作,毕竟没有人会想浪费大好的天然资源,还错过碳权的商机。

 

两大议题下企业的因应之道

对企业而言,无论是碳交易或是碳权,都可能成为弯道超车的一大机会。在碳交易(或碳税)制度下,企业不应一味仰赖政府的碳定价措施,而是应该检视己身的排放源,尽可能降低潜在的碳成本,或什至借此将排放的额度转售给其他企业,开拓另一条收入来源。

在碳权方面,企业可以从现在起关注自愿性市场的发展,无论是价格、同业购买比例抑或是开发管道,处处都藏着机会。以新加坡交易所(CIX)为例,目前有许多买方来自新加坡、越南、印尼等地,这些买方的压力并非源自政府,而是欧美地区的母公司或供应链要求。由此可知,若企业仅跟着政府的脚步进行,其布局极有可能落后同业许多。净零究竟是危机还是转机,端看企业布局的速度。

相关阅读:东南亚绿电市场与全球碳趋势:2022回顾与2023展望

减碳风潮吹起的食品碳足迹考验
2023年东南亚的绿电市场趋势与采购选项
Back
TOP
索取下载

请填写资料后立即开始下载

姓名
公司
职称
公司邮箱
本网站使用cookie为您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了解有关我们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