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景科技執行長黃建峯。(攝影:莊閔茜)
從太陽能監控產品起家的慧景科技,近年透過人工智慧(AI)提供能源產業多樣的軟體服務,應用到售電業、表後儲能,甚至是微電網。慧景科技執行長黃建峯接受《RECCESSARY》專訪,分享AI如何優化能源管理平台,以及背後的能源管理大夢。
從太陽能監控起家,欲串起發電、售電、輸配電與用電4環節
慧景科技成立於2017年,以物聯網(IoT)與AI為核心,透過軟體即服務(SaaS)模式,提供能源產業多樣軟體服務。不僅是台電配電處與調度處長期合作夥伴,也服務售電業與企業客戶。
根據慧景資料,旗下太陽光電監控產品已管理全球超過1萬座太陽能案場,總管理容量達到5GW(百萬瓩),海外與台灣比數1:9。
除了監控與管理全球多座太陽能案場,慧景也在2023年推出「AI綠電採購管理平台」,協助售電業管理交易資訊;2024年平台再升級,結合大型語言模型並串接台電智慧電表系統推出「綠電採購AI代理人」,從企業需求評估到後期帳務結算全面自動化,減少人力成本與帳務出錯率,加速售電業跟企業的綠電轉供合作。
「慧景從太陽能發電切入,但目標是打造完整能源管理平台,」黃建峯強調,公司一直在尋找將發電、售電、輸配電和用電4大環節串聯起來的機會,期許在能源領域生根,藉由共享用電與發電資料,進一步擴大資料庫。
雖然每個國家的售電規則都不同,但透過軟體能源管理平台有機會複製到其他國家。黃建峯表示,多國用電結構、發電結構都類似,軟體平台有機會將標準化延伸,「未來看好表後儲能發展,將大力推動能源管理平台落地。」
從技術面來看,核心都是物聯網,再透過AI進行分析,以支援不同的應用,隨著基礎資料庫愈來愈大,分析速度也更快、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能力愈強,加速新產品推出。
表後儲能應用起飛,慧景打入東南亞、日本市場
AI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可以做到分析用電模式、進行預測最佳化調度。黃建峯指出,可以有效偵測預測,控制調度光電、儲能等不同電力來源,達到使用者想要的情境。
隨著工業電價攀升,鋰電池價格大幅下降,表後儲能被視為今年能源產業的焦點。黃建峯表示,許多人看好今年會是表後儲能的元年,政策明確,儲能系統的投資回收期已經縮短到4到5年,「後儲能市場仍在早期階段,類似於早期的太陽能光電發展。一旦示範案場成功證明效益,將吸引更多投資,實現爆發性成長。」
目前慧景在台灣已有3至5個案子在談,但他認為表後儲能在東南亞商機更大。黃建峯指出,台灣對儲能、再生能源需求主要來自時間電價調配,並透過躉購制度賣給台電,但日本及東南亞地區核心為自發自用,普遍實行「防逆送電」,也就是多餘的電力不能賣回電網,並嚴格管控電力契約容量,超約會面臨高額罰款,帶動企業需要能源管理系統和儲能來避免電力契約容量超約。
表後儲能成為企業最大化自發自用、避免棄光的關鍵,作為第三方軟體廠商,將與投資商、統包工程(EPC)廠商合作,並看好菲律賓、馬來西亞市場。黃建峯表示,菲律賓英文溝通有利於市場拓展,政府支持力道也強大。除此之外,許多客戶除了監控,還需要自動出帳單、抑制電量損失報告等多樣不同服務,在傳統用Excel手寫報表市場中,慧景AI自動報告系統有利拓展市場。
慧景過去已在東南亞管理500MW(千瓩)光電廠,在馬來西亞市占更達到15至20%,黃建峯指出,馬來西亞華人多,也有很好的合作夥伴,預料馬來西亞資料中心將愈來愈多,未來可能強制太陽能光電搭配儲能,商機可期。
慧景科技看好未來表後儲能發展,將大力推動能源管理平台落地。(圖片來源:慧景科技)
結合地端AI與雲端即時更新,打造韌性微電網
目前慧景已在日本有成功的化工廠表後儲能與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應用,協助企業自發自用,還能作為「防災微電網」。黃建峯指出,雖然每個國家的電力運作模式不同,但仍嘗試找出共通模式、情境打造標準化產品。
這也是「軟體即服務」(SaaS)的優勢,透過定期訂閱服務提供給終端使用者,使用者只需透過網際網路存取,即可使用最新的軟體功能。相較之下,常見的能源管理系統為系統整合(SI)僅針對需求客製,但交付軟體後,後續無法自動更新到最佳版本,比較像專案形式。
當有愈來愈多能源管理系統落地,更是發展「區域微電網」跟「虛擬電廠」的基礎,黃建峯表示,透過資料交換、預測與控制,多個場域可以串聯起來,實現更有韌性的電網結構。
未來系統也將更加聰明,黃建峯解釋,AI能力主要部屬在地端(edge),確保在地系統運作穩定,透過地端AI與雲端穩定連接,可以即時更新電價資訊、法規變化等,隨時做好最佳化搭配,確保所有場域的系統都有最新的軟體。
藉由全面的解決方案,從事前評估與模擬、場域監控與調度,到事後的分析報表自動生成。黃建峯指出,AI驅動的智慧管理將可透過持續搜集資料,不斷學習和最佳化能源調度策略,讓系統「越用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