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也能做ESG模範生!東豐纖維力推智慧綠色雙軌轉型

EN

永續意識抬頭,傳統產業如何實踐ESG?擁有近70年歷史的東豐纖維,從老舊紡織廠走向智慧工廠,創新製程的同時力行減碳。紡織業每日平均用水量約四千噸,東豐在高雄路竹的織染廠一天只須四百噸,高達90%用水可回收,東豐纖維擺脫紡織業用水大戶形象,關鍵就在智慧、綠色雙軌並行。

五年智慧轉型奠定基礎 東豐變身低碳綠色工廠

東豐纖維八零年代開始拓展海外據點,陸續在印尼、泰國、越南和柬埔寨設立成衣組裝廠,成為Nike、Adidas等國際品牌長期供應商。東豐纖維工務經理林明旺分享,公司改變契機是在2014年新管理層接班之際,高層看著擁有一甲子歷史的路竹廠,意識到「要繼續經營,勢必得改變」,為未來經營方向定調關鍵決策,規劃首個五年轉型計畫。

東豐纖維工務經理林明旺分享傳統紡織業如何實踐ESG

從建物、設備到生產模式,路竹廠逐步汰換翻新,並因應當時的環保趨勢,將綠化納入轉型,迄今已累積700多張綠電憑證。轉型短短三年內,東豐在產基會輔導下,通過工業局清潔生產評估查核,在廢棄物、原物料管理等建立完整機制,成為低碳生產的「綠色工廠」。

投入轉型的紡織業其實不少,但東豐得以在業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關鍵,或許在於2018年攜手工研院等機構成立的創新研發中心,並以智慧製造、產品高值化及布料複合式加工作為三大發展主軸。其中智慧轉型方面,首先是將紡織設備結合機聯網(IoT)。林明旺坦言,紡織與通訊技術如兩條平行線,合作初期經歷長達兩年磨合期,甚至不乏「砍掉重練」,但在克服應用困難後立見成效。

ESG委員會規劃綠能 台灣廠成功經驗推向東南亞

林明旺回憶,第一台聯網設備是長達十公尺的定型機,包括運轉、烘箱溫度、風量等參數即時呈現,能夠掌握完整生產資訊,解決以往的製程瓶頸,而且數據全部清楚記錄,提升了生產效率與品質,台灣與泰國織染廠近千台設備,皆已轉為可視化、雲端化數據。資料庫建立後下一步,是將訂單、生產排程、異常管理等數據整合,實現紡織業「無國界」生產管理,疫情期間效用特別顯著,接著於2021年導入AI,綜合分析生產經驗,把「老師傅的技術」傳承下去。

東豐纖維2018年成立創新研發中心,推動智慧製造,奠定綠色轉型基礎(東豐纖維提供)

雖然智慧化須投入大量時間與人力,卻是日後綠色轉型關鍵,林明旺談到,智慧製造與節能減碳是雙軌並行,若無雲端數據作為基礎,企業要做碳盤查都有困難。為結合數位與永續發展,東豐纖維2020年成立ESG委員會,制定減碳路路徑,各部門規劃未來五年符合ESG項目,包括在台廠及東南亞各廠安裝太陽能自發自用,同時確立DIS+(Digital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Services)作為核心目標。方向明確後,東豐今年已減碳25%,並持續改善碳排熱點,以期將台灣廠的成功經驗盡快拓展至東南亞廠。

以員工為本的企業文化 推動低碳項目快速執行

轉型需要整個企業齊心協力,東豐打破外界對傳產僵化的刻板印象,孕育了讓員工感到舒適、互助的企業文化,促使內部目標一致。林明旺分享,東豐重視員工需求,當工廠面臨困難或提出計畫,總部立刻詢問如何支援。以工廠為出發點、由下而上的改善模式,正是東豐在IoT、節能減碳、創新等項目,得以快速且成功執行的關鍵。

展望未來,東豐在東南亞的綠色轉型之路,仍面臨政策不明確、資訊模糊等困難,再加上歐盟碳稅掀起的新出口挑戰,東豐密切觀望之際,繼續依循轉型步伐穩健前進,目前正透過專利技術,將紡織污泥結合木屑、布料,轉製固體再生燃料(SRF),作為紡織廠主要能源來源,實現廠內循環利用,目標2030年減碳50%,並承諾在2025年使用13%綠電,開創製造業先鋒。

合併專家瞄準淨零商機 倍力資訊「碳管家」升級企業減碳力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