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3日舉辦「新能源國際論壇」,太陽能業者共同探討如何邁向「光電2.0」時代,其中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指出「生態光電」將是重點方向。(圖片來源:今周刊提供)
國際淨零趨勢下,台灣企業陸續訂定氣候目標並加入RE100,但國內太陽能建置進度陷入瓶頸。台灣和暄綠能總經理王文蔚13日在《今周刊》主辦「新能源國際論壇」指出,太陽能推展受阻主要有3大原因:缺乏社會共識、欠缺務實可行的綠能政策,以及能源議題泛政治化,導致缺少理性與科學的討論。他呼籲產業、政府與社會攜手合作,突破當前困境。
兼顧發電、保育與社區發展的「生態光電」正崛起
王文蔚指出,業者在推動光電時必須與在地社區攜手合作,建立長期的地方回饋機制,讓光電發展成為「守護在地」的力量,而非外來干擾。他也呼籲政府以鼓勵與輔導改善為主而非懲罰,並提出簡化、明確且具延續性的規範。同時,透過更多能源論壇、跨界工作坊及科普宣傳,凝聚社會共識。
為進一步突破台灣光電推展的瓶頸,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認為,「生態光電」將是重點方向。他解釋,生態光電的核心在於兼顧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保育,例如在農光共生場域中,業者可將太陽能板架高、降低面板密度、減少對生態的擾動,並持續進行生態檢測,以獲得地方與環保團體的認可。
蔡佳晋補充,光電不僅能創造在地就業與區域受益人,也可能對生態有正面影響,例如在鹽田與滯洪池設置太陽能,有助保護生態與鳥類,「從模組上的鳥糞量,就可以知道是光電可跟生態共存」。
他進一步指出,業者應強調太陽能對社區的營造與支持,而不僅是專注在發電效益。以屏東枋寮與茄苳為例,當地長者希望的是看到「生產力增值」。但由於人口外移、勞動力不足,加上土地貧瘠,因此需要引進新產業,透過「創生、創新、再創能」打造區域電網的生態園區。
王文蔚指出,台灣面對氣候變遷、經濟發展、國家安全、社會共識4大挑戰,「能源議題在台灣已經泛政治化,往往非黑及白,只有擁核反核、反再生能源等,沒有理性對話空間」。(攝影:莊閔茜)
台灣太陽能硬實力堅強,海外市場發展有優勢
王文蔚認為,2050年時全球半導體業都必須使用再生能源。雖然核能屬於潔淨能源,但並非再生能源,「再生能源不是絕對選項,但是很重要。」他坦言,當前社會對綠能仍存在許多誤解,缺乏良性溝通,成為推動再生能源的一大障礙。
面對國內光電發展瓶頸,不少業者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日益智能董事長蔡忠志表示,2024年全球低碳電力占比首次達到40.9%,顯示不只是台灣,全球各地,包括半導體、科技與製造業,都對綠電有需求。隨著企業加快全球多元布局,許多業者已進入東南亞市場,日益智能也協助規劃與採購當地綠電。
蔡忠志指出,台灣雖擁有充足的土地資源,但開發光電仍需投入更多時間進行溝通與整合,並面臨市場飽和與電網饋線容量不足等挑戰。相較之下,許多台灣製造業者因多元生產布局已跨足東南亞,考量當地企業RE100需求,以及需應對海外高電價、電網不穩等問題,因此衍生出大量綠電顧問服務及自發自用綠電的商機。
蔡忠志強調,台灣在光充儲硬體設備領域實力堅強,且在應對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方面經驗豐富,無論在設計規劃或電廠品質上,都具備高度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