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旭東未在24小時內清除完畢,屏東縣政府9日依法裁罰及停止旭東使用該海域三個月。(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
台灣中南部日照豐沛,為台灣太陽能開發重鎮,然而日前中颱丹娜絲颱風來襲,創下120年來首度從嘉義登陸的颱風,重創中南部的太陽光電設施,其中屏東太陽能浮台事件備受爭議,《RECCESSARY》帶您了解如何處理受創的太陽能板,並訪問台灣太陽能製造業者,分析目前的光電產業漏洞問題。
颱風來襲,太陽能板模組、支架浮筒設計受考驗
中颱丹娜絲颱風上週來勢洶洶,根據中央氣象署風力觀測資料,颱風中心深夜在嘉義布袋登陸,強勁風雨直衝台灣雲林、彰化、嘉義、台南,嘉義沿海平均風速約13級,雲林縣口湖鄉甚至觀測到17級強陣風,導致2死502傷、預估農損近16億元,台電共有3座電塔倒塌。
颱風重創台灣中南部太陽能產業,進而引起「環境污染」、「太陽能板是否有毒」等社會討論。
近日頗為熱議的屏東佳冬離岸太陽光電設施就是一例。台灣地小人稠,太陽能開發除了期望朝農電共生、漁電共生綜合應用,同時盼可發展水面型太陽能。旭東環保科技接受經濟部能源署補助,研發海上浮動式光電案場,並在屏東佳冬進行為期一年海上測試。
旭東環保科技為台灣知名高密度聚乙烯(HDPE)產品製造廠商,產品已經應用在魚塭漁網、船筏、浮動光電浮筒等領域。丹娜絲颱風過境,旭東也被吹到風口浪尖上,因居民發現岸邊堆積大量的HDPE浮具,憂心海上光電案場淪為「海廢」。
旭東環保科技官網聲明指出,該試驗案場主要用於測試太陽能浮台載具及其圍堰抗風浪強度,並沒有實際發電。日前因發現連結設計需再強化正在進行拆除工程,但在拆除期間就受到颱風影響,已加派人力清理,未來實驗設備會加強抗風設計,浮筒則可重新再利用,對財務無影響。
經濟部能源署也重申,「計畫實驗目的是測試光電浮台系統在海上的耐受性,蒐集數據加以研究,精進光電設施耐風強度。」
颱風過境太陽能系統支架、浮筒耐用性討論度增。(圖為示意圖,來源:經濟部)
災後太陽能怎麼處理?回收機制、保險一次看
不過颱風確實對太陽能電廠造成衝擊,不少屋頂太陽能被吹落,水面型案場也受影響。經濟部能源署指出,丹娜絲颱風瞬間強風,導致嘉義布袋沿海新塭滯洪池光電案場部分浮台錨定斷裂,設置容量達35.5MW(千瓩),目前受損規模約為15MW。
受損太陽能模組是否會造成環境污染,環境部表示,經濟部已設有管理機制,針對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復原狀況有追蹤列管機制,並針對災損案場,協助業者依模組回收排出機制清運。
太陽能板出廠時,都必須將模組序號、廠牌、型號、瓦數等資訊清楚標示在外觀,經濟部在2019年已向設置者收取每kW(瓩)1,000元「回收費」,環境部先前也建置「廢太陽光電板回收服務管理資訊系統」,線上申報通過後,再由環境部簽約合格清除處理機構進行後續運送與處理。
保險理賠方面,國泰產險總經理陳萬祥9日在「2025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記者會上透露,多數太陽能業者都知道颱風風險高,有保天災險,只要有保國泰就會理賠,不過天災保費相對較高,據了解仍有1家業者未保。截至目前,國泰產險太陽能承保1,100億元,占比27~28%,離岸風電則是2,000多億元占比3成。
台灣建置中太陽能案場6成來自東南亞製,元晶:需注意抗颱效果
太陽能板平均壽命長達20至30年,如何提高產品生命週期中的「耐用性」是一大課題。根據中央氣象署,從1991年至2020年近30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每年侵台的颱風個數平均約3.2個。
台灣太陽能電池模組製造商元晶太陽能發言人江郅豪指出,所謂「抗颱太陽能」分兩部分,一是太陽能模組本身抗颱,具備一定抗風壓能力;第二是支架、浮筒等固定系統也能夠抵禦颱風,現在看到災情較大可能會是「浮動式系統」,遇到大浪時容易翻覆,因此工程界仍須思考如何克服。
業界觀察,未來太陽能開發需強化平台基樁穩固性跟太陽能模組抗風壓性能。江郅豪直言,「元晶預估台灣正在安裝的太陽能板有6成來自東南亞,這些模組原先出口美國,並沒有考慮颱風因素,抗風壓係數只有我們的6成。」
受到美國雙反關稅政策衝擊,許多東南亞廠商關廠前以低成本傾倒來台,反之元晶、聯合再生、茂迪等台廠紛紛擴大在海外布局。江郅豪表示,期望政府能夠正視東南亞太陽能板傾銷來台的議題,東南亞太陽能僅是地緣政治下誕生的短暫產能組合,現逐漸關廠,因此在丹娜絲颱風後,元晶已接獲近20家客戶來詢問,是否可支援受損的太陽能案場。
雖然丹娜絲颱風遠去,但台灣仍受到外圍環流影響,此次對台灣太陽能產業更是一個訊號,從案場太陽能模組來源、工程開發設計到保險,都是重新審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