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來西亞在擔任東協主席國期間積極推動區域能源合作。(圖片來源:東協)
東協峰會落幕,主席國正式從馬來西亞交棒給菲律賓,今年的東協被認為跳脫過去只是握手拍照的象徵性意義,轉變成有行動方案及目標的實質性討論,特別是再生能源電力一體化市場的輪廓更加清晰且受到關注。《RECCESSARY》推出「東協能源跨大步」專題,從主辦國馬來西亞的領導力、東協電網(APG)的新發展、各國國家石油公司的減碳作為等面向,全面了解這個具有高度綠色經濟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
東協組織睽違10多年終於迎來新成員國。坐落在澳洲與印尼之間的東帝汶(Timor-Leste)在今年正式成為東協第11個成員國,可望享有區域內自由貿易市場,為疲弱的經濟帶來新機遇,而東協也透過接納東帝汶,展現多元包容、民主復興的形象。但若從能源轉型的角度切入,東帝汶當前發展恐不利於東協脫碳。
東帝汶搭建首座大型光電廠,4大再生能源發展受期待
東帝汶是東南亞地區最小的經濟體,國土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國家主要收入來自石油與天然氣產業,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組織(IRENA)的數據,該國的再生能源占比不到1成,主要是供應家戶使用的生質能。在能源儲備不足、基礎建設薄弱的條件下,需要大量投資的能源轉型一直都不是東帝汶政府的優先要務。
儘管如此,東帝汶仍有簽署《巴黎協定》,承諾為氣候目標降低傳統化石燃料發電的占比。國有東帝汶電力公司(Eletricidade de Timor-Leste)的目標是在2030年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高至50%。亞洲開發銀行曾指出,東帝汶的再生能源潛力龐大,例如太陽能、水力發電、風能及生質能,但多數都還沒開發。
今年10月,東帝汶電力公司向《路透》表示,該國第一個大型太陽能發電廠將於2026年開始動工。該發電廠由日本綜合商事伊藤忠(Itochu Corp.)與法國電力公司(EDF)共同開發,裝置容量為72MW(千瓩),另外配有一套36MW的儲能系統。
長期關心區域永續發展的馬來西亞哲學學會(Malaysian Philosophy Society)交流與合作總監普拉文(Pravin Periasamy)認為,東協必須審慎思考東帝汶的能源發展,並提供經濟資源等協助,才能真正發揮東協電網(APG)的效益,實現全面性能源安全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