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紅樹林濫伐、海草床遭破壞 東南亞藍碳陷消失危機

EN

東南亞的紅樹林、海草床棲地等藍碳資源面臨大規模損失。(圖片來源:iStock)

從峇里島到普吉島,東南亞的海灘總是吸引旅人目光,但鮮少有人認識其廣袤海岸線另一潛力,即以豐富海洋生物實現碳中和之能力。東南亞擁有全球最大藍碳(blue carbon)資源之一,但由於人類開發活動增加,正面臨消失風險。

藍碳儲碳力比雨林多五倍 卻未受東南亞各國妥善維護

由微小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s)、紅樹林溼地和海草組成的海洋生態,比起熱帶雨林,可儲存5倍多的二氧化碳,但根據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國際藍碳研究院」(International Blue Carbon Institute)研究員西蒂(Siti Maryam Yaakub),其龐大的自然潛力正迅速被消耗。

藍碳被科學家稱作意儲存在海洋系統中的碳,而東南亞是最大來源之一,但由於水產養殖等人類活動,該地區也正大規模損失此類資源。

東南亞兩大主要藍碳生態系為紅樹林和海草床棲地,前者本質上是生長在陸地和海洋交界的森林,而海草是生長於淺水和半鹹水(brackish)的水下植物。

西蒂表示,東南亞在藍碳保育方面較馬虎,「例如蘇門答臘和爪哇的大片紅樹林正被轉作為蝦類養殖場,也有些被改為棕櫚油種植地。」

印尼擁有世界逾1/3的紅樹林溼地,而在菲律賓和柬埔寨也有許多紅樹林帶。她指出,許多貧困地區砍伐紅樹林,用作煮飯木材,而因氣候變遷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也正侵蝕紅樹林溼地。即使是像新加坡這樣的富裕國家,多年來也因都市化項目的填海造地,失去了大片紅樹林。

新加坡的雙溪布洛濕地保留區。新加坡多年來因填海造地損失大片紅樹林。(圖片來源:iStock)

藍碳減排概念相對新穎 氣候專家盼納入各國自定貢獻

西蒂強調,海洋系統的潛力必須受保護和培育,因為海洋中不僅是植物生質,其土壤沉積物也可以吸碳。

她談到,全球約有71個國家擁有藍碳來源最豐富的三種生態,即紅樹林、海草和鹽沼(salt marsh),但其中僅半數國家將海岸及海洋的自然解決方法,納入其初期的國家自定貢獻。

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是減少排放和適應氣候影響的行動計畫。《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每一締約方都須制定NDC,並且每5年更新一次。

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工作小組約在13年前,首次意識到藍碳緩解氣候變遷的潛力,此後該資源逐漸獲得各國認可。西蒂認為,「藍碳相對來說是新的概念,每當我們聽到基於自然的氣候緩解方式時,幾乎都會想到森林。」她稱國際談碳研究院正鼓勵各國將藍碳生態系納入其NDC。

全球森林聯盟(Global Forest Coalition)氣候和生物多樣性政策顧問拉希里(Souparna Lahiri)表示,發展藍碳應是各國政府的優先事項,但這應和減少工業和其它來源碳排的努力並行。他認為,開發此類生態系的收益不應用於全球市場的碳權買賣,因為可能破壞氣候目標,「海洋生態系是非常好的儲碳器,傳統上應受到保護。但不應該為了交易碳權而開發它們,那會讓工業抵銷其排放量。」

拉希里談到,「如果我現在排碳,它會在地球大氣中存在至少100年。透過開發藍碳資源,將在40到50年後減少碳。」他認為,任何開發海洋生態系以減少環境衝擊的努力,都應是獨立進行的活動。

相關主題
熱浪席捲東南亞 阻礙綠能轉型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