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國如何協助東協能源公正轉型?

EN

作為東協能源產業最主要的投資者之一,中國可為該地區再生能源項目提供重要支持。

 

在泰國烏汶叻巴達尼的西林東水庫,太陽能發電場浮在水面上。(圖片來源:Wang Teng / Alamy)

第43屆東協峰會通過了《領導人聯合聲明》,明確提出能源轉型是東協成為區域經濟成長中心的重要抓手。這顯示了東協各國致力於推動能源轉型來促進綠色發展的決心。包括印尼、越南在內的東協主要能源消費大國均已做出「碳中和」承諾,並在國家電力發展規劃中大幅提高了未來再生能源發電佔比,以推動本國電力產業的低碳轉型。

但要讓轉型落實絕非易事。實現再生能源大規模部署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像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再生能源專案在東協國家面臨一連串問題:投資者意願不強,專案落地難。

國際能源總署最新發布的《世界能源投資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能源相關投資預計將達到2.8兆美元,其中超過一半以上將用於部署電動車、再生能源和儲能在內的清潔能源技術。然而,清潔能源投資大部分集中在包括中國、歐盟、美國和日本在內的少數國家和地區,在許多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則成長乏力。自2021年以來,清潔能源投資在已開發經濟體和中國的成長額,甚至超過了世界其它地區的清潔能源投資總額。

一方面,投資正湧向成熟經濟體、低風險的再生能源項目。另一方面,包括東協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嚴重的轉型資金缺口。筆者認為,中國作為東協能源產業最主要的投資者之一,可為東協再生能源專案發展提供重要支持。

私人投資成東協電力低碳轉型關鍵

為了實現《巴黎協定》溫控目標,全球到2030年需要減少近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而電力業作為碳排放大戶,是實現這目標的重要突破口。根據國際能源總署《2050年淨零:全球能源產業路線圖》的描繪,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需要降至211億噸,相比於2020年下降38%。其中,六成減排量將來自電力產業。然而,電力產業近年來的低碳轉型似乎偏離了淨零路線圖中所描繪的路徑。2022年全球電力業二氧化碳排放再創新高,達146億噸,年增1.8%。

這意味著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清潔能源投資的力度,在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穩定的基礎上,加速推動清潔能源取代傳統化石能源的進程。彭博社新能源財經(BNEF)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能源轉型相關投資在2022年飆升至創紀錄的1.1兆美元,首次達到與化石能源供應投資相當的水平。其中,再生能源投資的年度增幅最大。但報告同時也指出,要讓世界走上淨零排放的軌道,在2030年前剩餘的時間裡,轉型相關投資應大幅成長,達到平均每年4.55兆美元

在包括東協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大幅提高清潔能源投資尤其關鍵。在2022年全球能源轉型相關投資中,超過8成來自於中國、印度、歐美主要國家及日韓。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水準的不斷提高,未來幾十年大部分的電力成長預計將來自於發展中國家的貢獻。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署的估算,為使東協地區電力產業沿著與1.5℃相符的路徑轉型,在到2030年的不到10年間,該地區每年需要投入約450億美元,用於擴大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及相關電網基礎建設。

印尼南蘇拉威西省的Sidrap風力發電場。(圖片來源:UPC Sidrap Bayu Energi / Alamy)

這遠遠超過了東協公共部門的投資能力,而公共部門歷來是該地區電力發展的最大資金來源。在2016年到2020年期間,東協公共部門對整個能源產業的投資總額約為200億美元。而這筆金額甚至不足以滿足推動該地區電力產業轉型一年的投資需求。

此外,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東協各國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保護弱勢群體,推動經濟復甦,但同時也推高了公共債務水準。東協平均政府債務與GDP之比從2016年的41%,飆升至2021年的57%,這為透過擴大政府預算撥款,增加對清潔能源投資加大了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大幅增加私人投資對東協能源轉型的成功至關重要。根據國際能源總署估算,東協未來10年超過七成以上的能源轉型投資將來自於私人資本。

再生能源計畫在東協「落地難」

隨著技術進步,風、光發電成本在過去幾年中大幅下降,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接近甚至低於煤電發電成本。

東協國家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具有巨大開發潛力,似乎預示著東協對投資者來講具備巨大吸引力。然而,實際情況卻大相逕庭。私人投資在東協再生能源的參與度較低,公共部門仍是清潔能源投資的主力。

私人投資者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電力項目獲利能力的考慮,而成本只是影響專案獲利能力的其中一個因素。正如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沃夫特所說,「雖然可以阻止企業做有利可圖的事情,但在調整風險後,不可能讓他們做他們認為利潤不足的事情。」

東協國家地少人多,土地徵用是再生能源計畫發展所面臨的主要難題。風電太陽能專案建設需要消耗大量土地資源,即便考慮到生產和運輸化石燃料所需的土地,一些風光專案每單位發電所需的土地也可達到燃煤或天然氣發電廠的10倍。再加上東協國家土地私有化程度較高,在徵地過程中常牽扯到跟隨多個私人地主複雜的土地交易協商談判。另外,有些土地屬於地方機構或政府,需要把這些土地上的現有機構重新安置,才可徵收土地。

專案審批也是一個重要議題。在專案準備過程中,投資人往往需要透過環境影響評估、併網審批等一系列行政審批。而審批過程涉及不同的政府監管實體,具體的審批制度流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洞化」,缺乏必要的細節和指引,導致投資者無所適從。

2023年3月29日,在印尼雅加達的伊斯蒂奇卡,一名技術員正在維修清真寺屋頂上的太陽能板。(圖片來源:Tatan Syuflana / Associated Press via Alamy)

以離岸風電專案為例。綿長的海岸線為越南、菲律賓等東協國家提供了優質的離岸風場,和巨大的離岸風電開發潛力。在新近批准的第八版《國家電力發展計畫》中,越南計劃大力發展離岸風電,實現裝機從無到有,到2030年實現6GW的目標。全球風能理事會就在《2022年全球風能報告》中對該國提出了明確定義離岸風電監管框架,包括採購機制以及專案審批要求的建議。

另外一個問題出在專案併網,新能源專案如太陽能在發電後需接入公共電網,但這可能會讓電網承受過大壓力。以越南為例,在2018年到2020年底的3年間,光電裝置在越南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裝置總量達到了16.5GW,與2018年相比成長了將近160倍。如此快速的成長使越南電網大幅承壓,迫使國家電力公司(EVN)不得不削減光伏發電,以確保系統的安全穩定性。而隨著東協主要國家提高了再生能源在未來電源組合中的佔比,如何加強電網規劃建設,避免“棄光”、“棄風”,也將成為吸引再生能源投資的主要問題。

此外,再生能源專案在東協還面臨電力市場發展落後、缺乏「高品質」購電協議等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與包括限制外國直接投資、貨幣匯率風險以及當地銀行系統和資本市場發展滯後等宏觀經濟因素相疊加,為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盈利能力蒙上了一層陰影,導致市場上缺乏對投資者有吸引力的項目。

中國如何推動東協能源公正轉型

東協是中國海外電力投資最受歡迎的目的地之一。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在2000年至2022年間,中國企業以綠地投資和股權併購等形式,對超過1,400家海外發電廠進行了投資,總裝置容量超過160GW,其中31%位於東南亞。

中國作為東協能源產業最主要的投資者之一,可為該地區在促進私人資本再生能源專案投資領域提供重要支持。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第18屆東亞峰會上明確表示,要深化與東協國家在能源、氣候變遷、電動車等領域的合作,實現共同成長。

具體來說,中國可考慮以下三個面向:

第一、透過一系列雙邊和多邊政策對話機制,和能力建設計劃,為東協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包括可再生能源規劃併網、市場機制設計、相關法令制定等面向。隨著東協國家再生能源的發展,傳統大型水力發電和火力發電建構的電力系統與再生能源不匹配的矛盾也將變得逐漸突出。解決此矛盾,是幫助再生能源融入電力系統,降低專案利潤預期不確定性的關鍵。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電力轉型的先驅,可基於自身的轉型經驗,為東協國家電力系統轉型提供重要支持。

第二、深化與多邊金融機構合作,透過公私合作的混合融資模式,為東協再生能源專案融資。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混合融資泛指策略性使用發展融資(development finance)來撬動其他資本(如商業資本)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永續發展的融資模式。混合融資可以透過有效使用發展融資,為專案前期開發作必要準備,更合理地與社會資本分擔專案風險,從而更好地撬動來自東協本地和國際市場上的大規模資本,支持中國企業承建的再生能源項目。

亞洲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已經透過混合融資對東協再生能源專案開發進行了大量實踐,在融資結構、風險分配、合約管理、爭議解決等領域積累了大量經驗。透過加強與多邊金融機構合作,可以大幅縮短中國相關企業與投資者參與海外再生能源專案投資的「學習曲線」。專案的成功落地,不僅可以拉動投資和創造就業。這些正面的成果也能為東協政府部門推動相關電力市場改革創造有利條件,為再生能源計畫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形成良性循環。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在越南中部富安省興建的Hoa Hoi太陽能電廠就是混合融資的典型例子。該電廠裝置容量256MW,是越南第三大太陽能電廠,採用亞洲開發銀行與包括中國商業銀行在內的國際銀團混合融資模式,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負責工程設計。

第三、中國與東協的金融機構可以加強合作,透過金融創新,提供對中國機構投資者更具吸引力的金融產品,為連結中國資本與東協再生能源專案投資機會提供更強大的連結。包括退休基金、保險公司、主權財富基金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在再生能源專案融資方面潛力巨大。據估計,中國機構投資者管理的資產價值約為16兆美元,可為東協再生能源專案發展提供重要助力。

東協能源轉型為中國與歐美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實現合作共贏創造了契機。中國氣候變遷事務特使解振華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23年年會論壇致詞時表示,「中國願意和美國、歐盟以及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一道,透過對話交流、合作推進全球氣候變遷的多邊進程,推動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歐美國家在市場開發、能力建設、專案融資等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與中國在綠色產業鏈與製造方面的強大實力相結合,可為東協在再生能源投資領域提供支持,成為拉動東協國家產業升級,創造就業,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

這些正面成果將為東協決策者灌輸信心,鼓勵他們制定更雄心勃勃的目標,加速向清潔能源轉型, 助力《巴黎協定》溫控目標的實現。這不僅是中國「軟實力」的體現,也可協助中國相關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推動區域產業鏈融合,在推動建構由清潔能源產業驅動、更永續經濟發展模式的同時,為亞洲國家帶來長期的繁榮和穩定。


※本文原刊載於中外對話2023年10月3日〈中國如何助力東協公正轉型〉。
相關主題
柬埔寨售自然保護區碳權 賺進1,160萬美元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