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茲點名中國核能崛起:美中發展路徑比一比,誰能稱霸下一代核能新技術?

加入收藏

先進核能也是美中經貿政治角力的一環。(圖片來源:unsplah)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近日指出,中國積極投資核融合領域,研發進展令人印象深刻。(圖片來源:比爾蓋茲臉書

美中爭相競逐核能技術主導地位,雙方都希望掌握下一代核能關鍵技術,成為全球主要供應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近日談到核能新創發展時指出,中國正大力推動核分裂與核融合等新興技術,研發進展令人矚目,其中在核融合領域的投入金額,已經比全球「其他國家總和的兩倍」還要多。

中國包辦近半新建反應爐,估2030年裝置量超越歐美

為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同時因應人工智慧(AI)時代推升的龐大用電需求,各國與科技巨頭正積極尋求更穩定、可靠的電力來源,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核融合等新興技術因此受到關注。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 4月報告指出,2035年美國資料中心用電量將占全國用電量的9%,是2024年的兩倍。《彭博》產業研究進一步分析,這波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也將推動美國核電投資增加3,500億美元。

目前美國核能發電占比約17%,全國共有94座運轉中的核電廠。然而,多數反應爐機齡已超過40年,需透過申請才能延長使用年限。比爾蓋茲就指出,中國正迅速崛起,挑戰美國與其他國家的核能主導地位。

儘管美國是核電大國,但已多年沒有新建核電廠規劃。近50年來唯一完工的沃格特爾核電廠兩座機組從動工到商轉歷時11年,總成本高達350億美元。相較之下,2024年「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年中,中國新建反應爐達27座為全球最多,俄羅斯以26座緊追在後。

中國在多項低碳能源、未來技術上占據優勢,包括電動車、太陽能、鋰電池和稀土。國際能源總署(IEA)年初發布的「邁向核能新時代」報告顯示,全球核能發展重心正從歐美轉向中國。全球正在興建的新核反應爐中,約有一半位於中國;自2017年起全球動工的52座反應爐中,中國設計的就有25座,另有23座由俄羅斯推動。預估到2030年,中國核電裝置容量將超越美國與歐洲。

(圖片來源:pixabay)

核電廠建造工程繁雜,資金投入龐大。(圖片來源:Pixabay)

中美角力延伸至核能,兩國發展路徑大不同

對多數國家而言,建設核電廠並非易事:監管審查日益嚴格、燃料供應鏈存在風險、工期易延宕且常伴隨成本超支。備受期待的SMR仍未實現商業規模化,下世代核融合更是尚未跨出實驗室。

中國與歐美在核能推動模式上的差異,也反映在開發速度上。發展核電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若由民間主導,籌措動輒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並不容易。《紐約時報》分析,中國由國營企業掌控核電產業,3大國營核電集團可取得政府支持的低利貸款,且專注於少數幾款反應爐型號,逐步完善施工流程。因此中國興建反應爐大多只需5到6年,歐美國家則動輒10年。

相較之下,美國主要依賴民營部門創新,除了國家研究所,多家民營企業也正投入新一代SMR以及核融合技術研發。但近年來隨著利率上升、核能監管機構強化安全規定,歐美國家核電廠頻頻出現工期延誤,美國核電建設幾乎陷入停滯。

為加速核電布局,美國川普政府計劃在2050年前將美國核電裝置容量提升到400GW(百萬瓩),達到現有規模的4倍,並加速開發下一代核能技術,不僅能滿足國內資料中心用電需求,也可以出口海外。其中川普的核電復興運動,政策主軸則聚焦在鬆綁監管、加速審批等。

《路透社》今年6月引述消息人士指出,美國已暫停核設備供應商向中國出口的銷售許可,顯示核能競逐已成美中政治角力的延伸戰場。同時,美國能源部與晶片大廠超微(AMD)宣布將共同投資10億美元,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建置兩台新超級電腦,用於加速核融合、醫療科技、先進材料與國防技術等研究,以強化美國在核能的布局。

參考資料:彭博社紐約時報路透社(1)(2)

相關主題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