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熱帶雨林物種豐富,被認為有機會擴大發展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圖片來源:iStock)
位於巴西亞馬遜雨林邊境的貝倫(Belém)將於11月主辦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也使得「生物多樣性」成為國際關注焦點。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22年發起「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倡議」(Biodiversity Credits Initiative),試圖透過市場機制創造投資誘因,但這項新興市場發展至今進展如何?又藏有哪些投資風險?
保育也能變投資?年缺逾20兆資金,生物信用市場正成形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體,涵蓋遺傳、物種與生態系3個層次,是人類賴以維生的根本,提供食物、藥品、建材、衣物等日常所需資源。
WEF指出,全球超過一半的經濟活動中度或高度仰賴大自然,但過去50年來,野生動物數量已減少69%,約有100萬個物種瀕臨滅絕,顯示保護生物多樣性已刻不容緩,也為「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Biocredits,以下簡稱生物信用)的發展帶來契機。
簡而言之,生物信用類似碳權概念,但將環境效益從減碳轉為保護生物多樣性,透過市場機制創造投資誘因,進而強化生態系、避免物種滅絕。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統計顯示,全球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高達每年7,000億至9,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0兆至26兆元)。
然而,由於生物信用發展尚未成熟,無論是執行方法或結果驗證標準皆未統一。《商業戰略與環境》(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期刊研究指出,全球有34項相關計畫正在進行中,各自採用不同的標準與方法,基本利害關係人包括:投資者/買家、項目開發商、標準制定機構、驗證單位、土地管理人或在地社區,以及查核與技術人員。
全球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計畫分布圖。圖片來源:《商業戰略與環境》期刊
由於各計畫分散、缺乏統一規範,生物信用的價格差異極大。根據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聯盟(Biodiversity Credit Alliance)蒐集數據,不同計畫計價方式各異,每單位生物信用價格從5美元到60萬美元不等(約新台幣146元至1,764萬元),價差高達12萬倍。
3家組織領跑生物信用市場,定價、方法學一次看
儘管多數生物信用計畫處於初期試點階段,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聯盟仍點名了3個在定價機制上相對明確的組織:
1. 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
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是全球最大的植物保育組織,成員遍布超過100個國家,聚集6萬多名專家。
其開發的生物信用計畫依據「全球樹木評估」(Global Tree Assessment, GTA)及「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受脅物種紅皮書」(IUCN Red List)篩選出1萬7,500種樹種,並透過這些物種樹木的數量計算信用額度,以特定樹種數量的變化除以全球現有數量。
- 合作夥伴:全球3,500家機構組織
- 方法學:採用倫敦瑪麗女王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以色列巴伊蘭大學( Bar-Ilan University)研發的生物多樣性衝擊信用額度(Biodiversity Impact Credit)方法。
- 地點:全球
-
價格:復育成本因樹種、國家的不同而有差異,但每年平均落在10萬美元(約新台幣294萬元),復育週期需5至6年直至樹木能穩定存活,換算下來每單位生物信用價格約為50萬至60萬美元(約新台幣1,466萬至1,759萬元
2. 氣候行動公司(Climate Action Company)
氣候行動公司(Climate Action Company)從2023年推出紐西蘭第一個生物信用以來,目前已經有3個計畫,包括保護當地特有的藍鴨(Blue Dock,原住民毛利語稱之為Whio)、啄羊鸚鵡(Kea)、黃頭鳥莫華(Mohua),資金主要用於監控設備以及誘餌採購、工作人員薪水等,而以藍鴨為例的基本資料如下。
- 合作夥伴:Eastern Whio Link
- 方法學:依保護範圍及時間自訂方法
- 地點:懷奧艾卡峽谷(Waioweka Gorge)
- 價格:每100平方公尺、為期1年為一個單位信用額度,每個單位價格為200美元(約新台幣5,890元)
3. Savimbo
美國新創Savimbo於2022年成立,致力協助小農與原住民透過生物信用獲得資金,以保護原始森林與瀕危動物。該公司主打降低商業化過程中技術官僚與市場中間商影響,並自創「指標性物種生物多樣性方法學」(Indicator Species Biodiversity Methodology, ISBM)來追蹤生態變化與提供生物信用。
- 合作夥伴:原住民及在地團體
- 方法學:自行開發測量與驗證機制
- 地點:全球
- 價格:以每公頃、30天為一個單位信用額度,每個單位價格為5美元(約新台幣146元)
除了上述3家機構外,全球也有多家開發商投入自願性生物信用市場,包括英國的CreditNature、ValueNature、Replanet、Environment Bank,哥倫比亞的Terrasos,紐西蘭的Ekos,瑞士的South Pole,澳洲的Wilderlands,以及瑞典的Orsa Besparingsskog等。
生物多樣性難複製與量化,專家質疑生物信用必要性
對企業而言,生物信用可望協助回應日益增長的合規壓力,如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及歐盟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等。
然而,這類工具仍伴隨不少風險與挑戰。類似於自願性碳市場,企業可能因購買生物信用而被質疑「花錢了事」、逃避實質行動,甚至被指控漂綠(Greenwashing),特別是在目前缺乏明確與統一標準的情況下,更容易誤觸爭議紅線。
其中一大爭論點在於,生物信用是否能像碳權一樣可以「抵銷」,若企業破壞了西班牙紅鶴的棲地,卻以復育孟加拉蝙蝠的棲地來彌補,這種做法是否合理?對此,綠色金融觀察組織(Green Finance Observatory)共同創辦人葛許(Frédéric Hache)表達反對立場,指出從環境完整性角度來看「這毫無意義」,因為不同生態系的價值難以直接互補或替代。
不僅如此,美國倡議組織「大自然運動」(Campaign for Nature)財務主管歐珀(Mark Opel)更進一步質疑生物信用的存在必要性。他認為,若市場規模不足以推動企業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生物信用的購買成效可能與單純捐款無異,缺乏長遠影響力。
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則指出,若要實現「自然正向成長」(Nature-positive growth),關鍵在於能否將有效量化。與碳排放相比,生物多樣性的衡量範圍更廣泛且複雜,未來仍需時間找出標準,才能使市場成形,真正吸引企業投入。
資料來源:BCA、WEF、IIED、Wiley、Mongabay(1)、(2)、Think Landscape、臺北市生物多樣性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