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環境部擘劃的藍圖,明年將試行碳費、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ETS)雙軌制。(圖片來源:iStock)
今年(2025)台灣碳費上路、2026年正式開徵,按照環境部擘劃的藍圖,明年將「試行」碳費、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ETS)雙軌制。環境部長彭啓明接受《RECCESSARY》專訪坦言,一噸300元碳費創造不出綠色金融,難以驅動企業大規模減碳轉型,他認為唯有透過市場機制決定的碳定價,才可能創造綠色金融。
不過,實務面要推動碳費、ETS雙軌並行,專家認為仍有3大挑戰待克服。已加入環境部先行者聯盟的中鋼,也針對雙軌制試行階段與正式實施階段提出建言。
環境部推雙軌碳定價,加強金融力道驅動企業轉型
為完善碳交易制度架構,環境部長彭啓明在6月率領企業團共赴德國取經,擬明年試行ETS,最快2027、2028年實施碳費ETS雙軌制度。同時,台灣碳權交易所宣布與歐洲能源交易所(EEX)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將借鏡其營運歐盟排放交易機制(EU ETS)經驗。
之所以會從碳費朝向ETS雙軌制,彭啓明點出,主要是在於企業認知與能力差異,「有些企業內部碳定價高達300塊美元(約新台幣8,728元),有些企業則認為碳費300塊台幣就已經很高了。」
若只採用統一碳費定價,會被認為是不合理的設計。ETS目的是透過排放交易來創造更多的減碳量能。彭啓明說,「期望透過ETS的市場機制,鼓勵企業投入減碳,並創造出綠色金融與獎勵。」
從制度設計角度來看,《RECCESSARY》碳市場分析師胡湘渝表示,雙軌制有助於補足單一工具的不足。碳費能夠提供政策穩定性與財政收入,有利於推動基礎建設與長期減碳投資;碳交易則具備價格彈性與市場導向特性,有助於引導企業尋找最具成本效益的減排選項。
「單純碳費已經無法有效驅動企業進行大規模減碳轉型,許多企業已經往前走了,」彭啓明觀察,現在一些先行者企業自行負擔的減碳成本,每減一噸碳的成本就已超過3,000元甚至到3萬元,遠高於300元的碳費。企業之所以願意承擔這麼高的減碳成本,不只是因為要繳碳費,而是有其他更強烈的減碳壓力。
彭啓明指出,僅有碳費已無法有效驅動企業大規模減碳,許多企業已向前邁進。(攝影:莊閔茜)
ETS有助強化企業投資規劃,專家提醒3大挑戰
雙軌制度將有助於提升企業減碳合作跟市場活躍度。胡湘渝以德國為例,指出國家排放交易系統(nEHS)在2021至2025年的試行階段採固定價格制,並逐年調升碳價。自2026年起,採行拍賣制度,價格區間為每噸55至65歐元,清晰的價格路徑已強化企業投資與對減碳規劃的預期性(如下圖)
德國排放交易制度架構(製表:RECCESSARY)
環境部期望藉由雙軌制度加速減碳轉型速度,避免企業直接選擇繳費不減碳,創造另一波綠色金融。但要推動碳費與碳交易雙軌制度,胡湘渝認為制度面有3大挑戰:
- 制度整合難度高:碳費與碳交易分屬行政定價與市場機制,若重疊設計或分界不清,將導致企業混淆,與成本不確定性增加。
- 監測與盤查能力仍須加強:ETS有效運作仰賴完善的碳盤查資料與即時監測機制,目前仍有部分產業資料基礎薄弱,恐影響配額分配與市場信任。
- 企業參與意願與市場熟悉度有待培養:部分企業對碳交易制度理解有限,若未搭配有效的培訓或技術輔導,可能錯失制度優勢,甚至產生成本壓力。例如碳配額的買進時間點、買進的數量等皆須經過嚴謹的評估。
彭啓明視雙軌制為「過渡階段」。他表示,不是所有企業都必須立即走向ETS,僅「有能力的企業」會被優先邀請參與ETS,參與ETS需要一定的能力才能做到,目前環境部正在逐步邀請並審核這些企業的自主減碳計畫。
中鋼呼籲拉長試行時間,設立合理總量與核配
據了解,環境部邀請的企業涵蓋科技與高碳排業者,包括台積電、台達電、台電、台塑、友達、中鋼、華碩、台泥、東和鋼鐵等約30至50家。中鋼告訴《RECCESSARY》,現已提送碳費自主減量計畫,並加入環境部「綠色成長聯盟」,將即時提出產業實務意見,提高制度可行性。
面對還在研擬階段的台灣版ETS制度,中鋼針對「試行階段」與「正式上路階段」提出建言。中鋼指出,試行階段應避免雙軌制對同一企業產生重複管制,實質碳成本負擔也不宜高於碳費。且考量碳費及自主減量計畫制度才剛上路,建議拉長雙軌制試行期間,給予業者誘因及彈性,讓企業更有意願加入。
在正式上路階段,需兼顧產業競爭力與推動低碳產業鏈,期許環境部設定合理總量與核配方式,確保市場流動與交易機制透明,對額度管理保留彈性,未來更可與國際接軌。
中鋼也建議企業,可先行評估碳費支出對財務衝擊,制定減量計畫,更可及早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啟動人力與基礎能力建置,因應未來總量管制及碳交易要求。
彭啓明觀察,一些先行者企業自行負擔的減碳成本,每減一噸碳的成本就已超過3,000元甚至到3萬元。(圖片來源:中鋼)
打造「亞太單一碳市場」,協商、規則設計是關鍵
長遠來看,環境部期望台灣碳市場能與亞洲鄰近國家接軌。彭啓明透露,目前正與其他國家在談區域碳市場,「這是我們的期望、非一廂情願,仍要看《巴黎協定》規則,就像碳關稅一樣,相信未來全世界都會逐步走向單一碳市場。」
環境部期待與進口能源比例高、減碳步伐快的日韓國家接軌,考量到日本積極跟東南亞國家進行雙邊交易,彭啓明指出,將審慎處理避免重複計算(double counting)的問題。
胡湘渝提醒,接軌前須明確台灣優先目標,是制度對齊、還是維持政策彈性與主權,「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即為歐盟與瑞士ETS連結,雙方歷經長達十年的協商。」
她點出,各國市場設計、標準都存在差異,如碳價機制、監理獨立性與排放數據透明度等。另一方面,發展區域碳市場背景下,政策自主性將受限,一旦與他國制度連結,雙方或其中一方將需調整豁免規則、配額制度等,將限制政策彈性。
碳費、ETS雙軌並行或許能為台灣企業帶來新的減碳動能,胡湘渝提醒在政策制定上,需注意如何協調政策、強化制度透明度與建立輔導機制,將是雙軌制能否成功推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