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融合新創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宣布完成B2輪融資,成功募資8.63億美元。(圖片來源:CFS)
美國核融合產業再傳捷報。新創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8月28日宣布完成B2輪融資,獲得8.63億美元資金,投資方包括輝達(Nvidia)、Google,以及比爾蓋茲創立的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等。CFS累計募資總額已逼近30億美元,約占全球私人核融合投資金額的3分之1。
核融合研究加速,Google買下CFS商用電廠一半電力
核能技術主要分為「核分裂」與「核融合」。常見的核能技術為核分裂,將原子核分裂成其他比較輕的原子核並釋放大量中子,輻射跟核廢料疑慮高;相較之下,核融合是將兩個以上的原子核結合成新的原子核,由於燃料來源在地球上相當豐富,長期以來被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但離真正商轉仍有一段距離。
隨著近年人工智慧(AI)與深度學習技術日新月異,核融合研發速度顯著加快,投資人也逐漸看見其潛力,讓此一領域成為新創企業與資本市場的熱點。
總部位於美國麻州的CFS於2018年自麻省理工學院分拆成立,2021年即募得18億美元融資,創下全球核融合新創最高紀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穆加德(Bob Mumgaard)表示,本次融資不僅關乎核融合概念,更是團隊將核融合推進商業化、工業化的一步,未來將繼續秉持這個理念,思考「如何盡快推動核融合發展」。
CFS目前正在美國麻州波士頓郊區建造原型核融合反應器Sparc,至今進度已達65%,目標在2026年啟動,期望2027年實現「淨能量增益」(即發電輸出大於輸入)的階段性目標。
若計畫順利,CFS預計將於2027年或2028年在維吉尼亞州建造商業規模發電廠ARC,目標容量400MW(千瓩),預計2030年代初投入運轉。值得注意的是,Google已在6月搶先簽約購買該電廠200MW的電力。
儘管技術前景備受看好,核融合仍存在未知風險。威廉與瑪麗學院物理學副教授莫迪克(Saskia Mordijck)認為,雖然想法與概念可行,目前仍有部分模型與物理機制尚未完全理解,實際運行結果仍待觀察。不過,投資者對CFS目前的研發進展顯然抱持樂觀態度。
穆加德透露,CFS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支持Sparc晶片開發,但資金仍不足以建置商業電廠ARC,預料ARC的晶片開發可能需要再投入數十億美元。
Helion Energy首座商業核融合計畫已開始動工。(圖片來源:Helion Energy)
Helion商用核融合電廠動工,目標2028年前供電微軟
對於投資人與用電大戶而言,核融合技術越快走出實驗室邁向商轉,越能解決各界對安全、穩定與潔淨電力的迫切需求。在多家競爭者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的Helion Energy是最受矚目的新創之一,該公司計劃在2028年為微軟資料中心供電。
Helion Energy在2021年就獲得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投資,金額高達3.75億美元,並在2023年5月與微軟簽署購電協議,目標2028年前開始運轉、發電量達50MW,由Constellation Energy執行售電業務。
Helion進展迅速,已經建造6個運作中的原型機,在2021年6月宣布成為第一家將電漿體加熱到1億度的私人核融合公司。
目前已經啟動首座核融合電廠Orion計畫,未來將連接到華盛頓主要電網,最終連接到微軟資料中心上游電網。Helion表示,已在華盛頓州馬拉加(Malaga)開始建設工程,土地來自雪蘭郡公共事業局(PUD)租賃,並已通過華盛頓州環評(SEPA)中的「緩解後不具顯著影響」認定(Mitigated Determination of Non-Significance,MDNS)。
核融合技術備受科學家與企業家看好,只是根據《路透社》報導,儘管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仍然未能找到能可靠利用核融合產生能量的方法。美國核融合協會(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資料指出,截至6月,全球核融合資金已達到9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6億美元。
資料來源: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日經亞洲、techcrunch、interesting engineering、Helion、路透社、AInv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