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談判僵局,全球碳成本時代正式開打:台灣出口產業面臨雙重警訊

加入收藏

(圖片來源:Ueslei Marcelino/COP30)

COP30 不只是氣候外交,它正在重塑全球經濟規則。歐盟 CBAM 加速擴張、國際碳市場誠信革命,意味著碳成本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對台灣出口導向產業而言,這不僅是挑戰,更是生存戰。

近期在巴西貝倫(Belém)舉行的第 30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談判焦點已從抽象的氣候對策,轉向具體且艱難的經濟體制轉型──為全球化石燃料「退場」(Phase-out)制定明確的路線圖。儘管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石油生產國強力抵制,美國又因國內政治變局在此議題上陷入「領導力真空」,但由歐盟、巴西及眾多氣候災害受害國組成的「自願者聯盟」正積極施壓,力求推動轉型。

然而,歐美多家權威媒體與智庫分析指出,COP30 的真正影響力,或許不在於那份需近 200 個國家達成共識的最終公報,而在於其釋放出的強烈「政治訊號」。這股訊號正迅速轉化為具體的經濟政策,直接推動兩大核心工具的加速與嚴格化: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以及國際碳市場的「誠信」規範。無論全球談判結果如何,一場由經濟主導的氣候監管風暴已然成形。

COP30「路線圖」之爭:政治訊號觸發經濟連鎖效應

本屆 COP30 的核心任務,是將 2023 年在杜拜舉行的 COP28 所達成「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 away from)共識,轉化為一份具體的「路線圖」,並明確列出時間表與里程碑。主辦國巴西與歐盟、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立場一致,認為若缺乏實質行動計畫,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 1.5 度內的目標終將淪為空談。

巴西環境部長瑪麗娜·席爾瓦(Marina Silva,圖中中間)更公開呼籲各國展現「勇氣」,啟動這項必要程序。(圖片來源:flickr)

巴西環境部長瑪麗娜·席爾瓦(Marina Silva,圖中中間)更公開呼籲各國展現「勇氣」,啟動這項必要程序。(圖片來源:flickr

此項倡議在談判桌上面臨巨大阻力。根據路透社與彭博社報導,OPEC+ 的核心成員,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正利用各種程序性手段,試圖阻止「化石燃料」一詞被納入大會正式議程。與此同時,由川普主政的美國,其消極態度也使談判過程失去關鍵推力,導致全球在化石燃料退場議題上,幾乎不可能達成如《巴黎協定》般的普遍共識。

正因全球共識之路受阻,這股強大的政治動能正被迫轉向。分析指出,COP30 的「自願者聯盟」正在調整策略:既然無法透過全球公約強制所有國家遵守,便改以強化自身的經濟與貿易工具,對高碳排的貿易夥伴施加「懲罰」。其中,歐盟的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因此成為這場氣候角力中最具威力的經濟武器,其執行嚴格程度,將與 COP30 談判的失敗程度成正比。

CBAM 加速擴張:歐盟築起「綠色貿易壁壘」

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是其「Fit for 55」減排方案的核心,旨在對進口至歐盟的高碳排產品(如鋼鐵、水泥、鋁、化肥等)徵收費用,使其碳成本與歐盟境內生產的商品保持一致,以防止「碳洩漏」問題。目前,CBAM 仍處於自 2023 年啟動的試行申報階段,預計自 2026 年起開始正式徵收。然而,COP30 的談判態勢,正為其「加速」與「擴大」提供了絕佳的政治理由。

COP30 談判的僵局,為歐盟內部的鷹派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論據:「如果全球無法就化石燃料的未來達成一致,歐盟就必須單方面採取行動,以保護其投入巨額成本進行綠色轉型的產業。」布魯塞爾的政策分析人士指出,歐盟委員會將藉由 COP30 的「挫敗」論證,必須更嚴格、更快速地推動 CBAM,才能迫使不願合作的貿易夥伴,包括美國、中國、印度與日本,正視其出口產品的碳足跡。

這也意味著,目前僅限於特定部門的 CBAM,未來極可能迅速擴張。下一個最可能被納入的目標,將是塑膠、有機化學品等產業,因為它們是化石燃料最直接的下游衍生產品。若 COP30 連「啟動路線圖程序」的決議都無法達成,歐盟將有充分理由在 2026 年 CBAM 正式實施時,採取更廣泛的產品範圍與更嚴格的碳排放核算標準,屆時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將遠超目前預期。

國際碳市場的「誠信」革命:淘汰廉價額度的壓力

COP30 的第二個連鎖效應,是為混亂的國際碳市場帶來一場「誠信革命」。過去,無論是《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 6)下的國家間合規市場,還是企業採購的自願性碳市場(VCM),都長期受到「漂綠」與「垃圾額度」(Junk Credits)的困擾。許多碳權被揭露並不具備真實、額外且永久的減排效果,導致市場信心嚴重受損。

當 COP30 將辯論焦點從抽象的「淨零」轉向具體的「化石燃料退場」時,碳市場的運作邏輯也隨之改變。「退場」意味著實際減排與碳移除成為唯一可接受的標準。COP30 中關於《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 6)細則的談判壓力倍增,各國,尤其是歐盟,正強力要求建立嚴格的核算規則,杜絕「重複計算」,並確保碳權具備「高品質」與「誠信」(Integrity),以防止各國藉由廉價的國外碳權規避國內艱難的減排責任。

對自願性碳市場而言,這股壓力更為直接。隨著「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等機構開始標示高品質碳權,一場「安全投資轉移」(Flight to Quality)已然展開。COP30 所釋放的政治訊號將進一步加速此趨勢:企業若想宣稱其碳中和承諾,將無法再依賴那些基於「避免毀林」(REDD+)卻查核困難的廉價碳權。這將導致市場價格出現巨大分歧——基於技術、可驗證的「碳移除」(Carbon Removal,如直接空氣捕獲)額度價格將飆升,而低品質額度則逐漸失去市場價值。

氣候談判已成經濟硬仗

無論 COP30 最終公報的措辭如何,《衛報》(The Guardian)的分析已點出核心:這場大會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共識」,而在於它所啟動的「過程」。這個過程證實,全球氣候治理的重心已從外交談判轉向經濟監管。

對台灣這類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而言,COP30 的發展無疑釋放雙重警訊。一方面,歐盟 CBAM 的加速與擴張,意味著「碳關稅」威脅正迅速逼近更多產業;另一方面,國際碳市場的誠信革命,意味著企業未來若想透過購買碳權抵銷排放,其成本將急劇上升,並面臨更嚴格的合規審查。貝倫的談判僵局,非但不是高碳排產業的「緩刑」,反而宣告廉價排放時代的終結,一場以碳成本為核心的全球經濟硬仗,已正式開打。


※本文轉載自《CSRone》,原文連結在此。文:Wenz Ho

閱讀更多COP30即時報導

COP30聚焦東亞》台日韓澳專家齊聚氣候峰會,亞太碳定價與能源轉型面臨哪些挑戰?
COP30現場追蹤》萬人佔滿貝倫街頭!原民、NGO呼喊:氣候正義不能只在會議室【圖輯】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