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逼退中國光電!大馬喊話擴大內需、重建本土產業鏈,太陽能業者怎麼看?

EN
加入收藏

美國關稅促使大馬重新思考太陽能光電供應鏈的發展。(圖片來源:iStock)

在美國川普政府祭出對等關稅後,馬來西亞政府希望藉此契機推動光電產業轉型,不僅擴大內需市場,也與中國的轉運產品劃清界線。雖然中國太陽能設備製造商已逐漸撤離馬來西亞生產基地,但部分本土業者仍不敢貿然行動,擔心中國低價產品持續傾銷,進一步壓縮其獲利空間。

大馬政府擴大內需,為本土光電業發展鋪路

馬來西亞政府盼5年內將潔淨能源占比提高到50%,但主力來源的太陽能發展持續受到美國關稅的影響,尤其川普政府積極遏止中國企業透過「洗產地」逃避關稅,讓馬來西亞供應鏈上下游都繃緊神經。

《紐約時報》報導,安華政府夾在美、中兩大強國之間,把光電產業的希望寄託在內需市場,藉此緩解太陽能設備庫存的壓力,並利用中國企業的技術與產線提升本土企業的競爭力。

馬來亞投資銀行(Maybank Investment Bank)分析認為,政府推出大規模光電計畫,且有意將儲能納入發展要件,加上鼓勵企業使用再生能源電力等激勵措施的加持,支撐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因此對於當地市場持樂觀態度。

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及工業部副部長劉鎮東(Liew Chin Tong)表示,馬來西亞努力將自己視為技術創造者,而不僅是投資的接收者,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龐大的中產階級帶來需求。

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及工業部副部長劉鎮東表示,希望透過本土龐大的中產階級帶來需求。(圖片來源:劉鎮東臉書)

中國光電占大馬市場7成,本土業者不敢冒進

馬來西亞光電與永續能源產業協會主席沈搛毅(Justin Sim)也有類似想法,他希望吸取中國太陽能板製造大廠隆基(Longi)的經驗,重建馬來西亞的光電產業。他認為,當地的中國企業「沒有餘力或興趣經營馬來西亞市場」。

在中國政府政策推動下,大量出口低價光電設備,使得目前馬來西亞當地使用的太陽能板中,從中國進口的占比高達75%。即使近期中國政府宣布縮減補貼計畫,有利於馬來西亞自產設備,部分光電業者仍不敢輕舉妄動。

目前以建置案為主的馬來西亞太陽能資源(Malaysian Solar Resources),在12年前就關閉太陽能板製造工廠,執行長Lisa Ong透露,不排除恢復生產的可能性,但由於擔心來自中國企業的激烈競爭,目前仍在觀望。

資料來源:NYTTechNode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