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岡啟用亞洲首座滲透壓發電廠:再生能源新突破,來自鹽水與淡水的力量

加入收藏

在日本九州福岡,一座以「滲透壓」為動力的電廠於八月啟用,成為亞洲首例、全球第二個實際運轉的案例。這項技術透過淡水與鹽水的濃度差發電,年產能達 88 萬度,足以支撐兩百多戶家庭用電。它不僅是能源創新的突破,也展現了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的新契機——提醒我們,能源轉型的答案,有時就藏在最日常的資源再利用之中。

圖片來源:Fukuoka Area Waterworks Agency官方Instagram

(圖片來源:Fukuoka Area Waterworks Agency官方Instagram)

日本九州福岡在八月啟用了一座低調卻具指標性的電廠。它的獨特之處在於,並非依靠太陽能或風能,而是運用自然界最基本的物理現象——「滲透壓」。透過淡水與鹽水之間的濃度差,電廠每年能產生約八十八萬度電,足以供應兩百多戶家庭的電力需求。

這是亞洲第一座投入運轉的滲透壓發電廠,也是全球第二個實際應用的案例。它不僅是能源創新的象徵,更被視為能源多元化的一個新契機。相較於核能與化石燃料,這項技術提供了一種小規模卻穩定的綠能來源。對日本而言,這座電廠的意義不僅在於技術突破,更在於象徵性。它提醒世人,能源創新的答案或許並非來自遙不可及的大型基建,而是藏在日常資源的再利用之中。

什麼是滲透壓發電?從科學原理到能源應用

滲透作用是國中自然課本就能見到的現象:淡水透過半透膜,流向濃度更高的鹽水一側,直到達到平衡。在福岡的電廠中,這個過程被工程化,並轉化為推動渦輪的壓力。小小的分子運動,最終化為穩定輸出的電流。

過去,日本與挪威都曾投入滲透壓發電的研究。然而由於膜技術有限、能耗過高,這項技術始終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許多示範廠無法持續運轉,甚至在短時間內關閉。這也讓外界質疑它是否真能成為能源版圖的一部分。

如今奈米薄膜技術的突破讓情況出現改變。新一代材料大幅提升了透水率與耐用度,降低摩擦與能耗。這意味著,滲透壓發電再度獲得商業化的可能,從實驗性的想法轉向具體的基礎設施。

日本福岡電廠的啟用與發電規模

福岡的滲透壓發電廠與當地海水淡化設施「まみずピア」相互依存。淡化過程會產生高濃度的鹽液,這些過去被視為廢棄物的副產品,如今成為發電的關鍵燃料。搭配處理過的淡水或污水,發電效率被有效放大。

官方數據顯示,這座設施每年可產生約 880,000 kWh 的電力。這個數字換算下來,足以支撐兩百二十到三百戶日本家庭的全年用電量。對一座地方城市而言,這樣的能源補充已具實質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電力並非全數進入家庭,而是優先供應給淡化設施本身。如此一來電廠形成自給自足的閉環,不僅減少外部電力依賴,也讓整體運作更具永續性。

循環經濟與碳中和:廢水如何變成能源?

福岡電廠最大的亮點,在於它把廢棄資源重新定義。過去必須小心處理、避免污染的濃縮鹽水,如今成為可再利用的能源來源。處理後的污水則完成另一重回收,進入能源循環體系。

這是一個典型的循環經濟案例。資源不再是一次性消耗,而是在不同流程之間被重複利用。能源、環境與經濟效益在同一個系統裡實現平衡,展現了科技與永續的結合可能。

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與碳中和的全球趨勢緊密契合。當各國都在尋找降低排放的新方法時,福岡的嘗試提供了一種可複製的解方,既能減少環境負擔,又能創造額外能源。

全球比較:丹麥、挪威到日本的滲透壓發電之路

福岡並不是世界第一。早在 2023 年,丹麥的 SaltPower 公司便成功建成全球第一座滲透壓電廠。這座設施的誕生,為後續各國的實驗與投資提供了信心。日本的電廠正是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誕生。

挪威也曾是先驅。2009 年,Statkraft 啟用了示範廠,卻在 2013 年關閉,原因是技術效率與商業可行性不足。這段歷史經驗,凸顯了技術瓶頸的現實,也解釋了為何福岡的進展格外受到關注。

除了歐洲,日本之外,韓國、西班牙與澳洲也都在進行相關研究。這些計畫多半結合河口或淡化廠,尋找適合的地點與資源條件,讓滲透壓發電逐步走出實驗室,走向應用場景。

技術挑戰與未來潛力

儘管福岡的電廠是突破,但問題並未解決。滲透壓發電的效率仍低於主流的風能與太陽能。能耗與淨能輸出的落差,依舊是商業化的最大障礙。

另一個挑戰來自膜本身。即使奈米薄膜技術已有進展,壽命與維護仍是一大考驗。膜一旦老化或堵塞,發電效能會大幅下降,導致運營成本增加。

然而,這些挑戰同時也代表潛力。隨著技術改進與市場需求的上升,滲透壓發電有望在特定區域內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需要穩定能源的設施旁,如海水淡化廠或污水處理廠,它可能成為不可或缺的能源補充。

滲透壓發電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座標

另一方面 2025 年,世界經濟論壇(WEF)與學術平台 Frontiers 共同發表《十大新興科技》報告,其中 滲透壓發電系統(Osmotic Power Systems) 名列其中,被視為能源領域的新突破。報告指出,這項技術能透過鹽水與淡水間的濃度差發電,展現出結合材料科學與永續理念的獨特潛力。

WEF 的觀點特別強調,滲透壓發電正處於「科學成就與實務應用的交會點」。它不僅代表研究層面的突破,更已經展現了商業化的可行性,尤其在需要長期穩定能源的地區,將可能成為再生能源組合的重要成員。

將福岡的案例放在這個國際脈絡下,更顯得意義非凡。這不再只是地方的能源實驗,而是全球關注的新興技術的一環。亞洲第一座滲透壓電廠的啟動,與 WEF 的前瞻評估相互呼應,意味著「地方落地」與「全球趨勢」正逐漸重疊。

為什麼福岡案例值得關注?能源轉型的啟示

福岡的案例告訴我們,能源轉型不是單一路徑,而是多元嘗試的總和。小規模卻穩定的滲透壓發電,雖不至於取代核能或火力,卻能在能源版圖中填補縫隙。

它同時代表一種思維轉變:不再依賴傳統大規模能源,而是把廢棄副產品轉化為資源,把自然規律變成工具。這是一種更貼近生活、更具韌性的能源策略。

或許在未來,我們會將福岡視為一個轉折點。它不只是日本的能源實驗,更是亞洲再生能源故事裡的重要篇章。當我們再次審視能源的未來,答案可能就藏在日常水流的交會處。



※本文轉載自《CSRone》,原文連結在此。文:Wenz Ho

循環經濟產值逾800億!亞太循環經濟盛會首度登台,2050路徑草案將揭曉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