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金融驅動ESG!綠債首年助範疇一減碳21%,金管會促企業數位化迎戰淨零轉型

加入收藏

金管會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處長胡則華

金管會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處長胡則華。(攝影:莊閔茜)

金管會聯手多部會去年發布第2版「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涵蓋半導體、面板、製造業等5大產業。金管會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處長胡則華26日出席ESG高峰會論壇提到,金融業帶動企業永續轉型,綠債發行首年可減碳21%;鋼鐵、造紙等產業代表則指出,製造業因複雜技術與碳排放計算缺乏標準,轉型挑戰大,需加速數位化以因應未來強制揭露規範。

永續揭露仍屬自願,促進企業積極公開成挑戰

為加速企業與金融業邁向淨零轉型,金管會聯合環境部、經濟部等五部會於2024年底發布第二版「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涵蓋半導體、面板、農林業、金融保險等5大產業共29項活動,以及再生能源、氫能等14項支持型經濟活動。該指引透過「轉型計畫建議涵蓋事項」,協助企業與金融業明確定義永續標準,釐清綠色產業範疇,並設定金融業認可的能源轉型門檻。

看好金融業對社會與企業轉型推動力,胡則華強調,金融業在永續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可帶動企業與社會朝永續目標邁進。她引用國際清算銀行(BIS)今年3月研究指出,永續金融與企業減碳呈顯著正向關聯,發行綠債首年即可降低21%的範疇一碳排放,後續4年平均每年減碳可達10%,高碳排產業減量效益尤為顯著。

胡則華進一步表示,目前指引涵蓋的永續經濟活動約占金融機構授信餘額的64%,尚未全面覆蓋所有產業,預計2026年將擴大適用範圍並逐步朝強制規範邁進。她呼籲企業加速數位化,建立完善企業內部作業程序、評估機制與數據收集系統,以因應未來規範要求。

目前台灣永續轉型仍採鼓勵性質,尚未強制要求。國泰人壽投資責任小組經理張瓊如表示,對於沒有明確資金用途的有價證券投資,主要依賴被投資公司自願揭露,但如何「鼓勵被投資公司揭露」為一大挑戰, 在非強制規範下,難以全面掌握企業是否符合永續標準。

張瓊如補充,國際社會期待企業提出「可信的低碳轉型計畫」,不僅需承諾淨零目標,更要透過具體策略落地執行,涵蓋資本支出、營運支出或創造「綠色收入」,以符合永續經濟活動標準。

攝影:莊閔茜

國內許多企業面對減碳與供應鏈雙重壓力。(攝影:莊閔茜)

製造業業務複雜,缺乏標準化計算成轉型瓶頸

國泰表示,已設立專職ESG團隊,與投資前台協同整合ESG於決策,並作為內外溝通橋梁,對外積極參與國際永續倡議。張瓊如指出,不少被投資企業對永續資訊揭露範圍感到困惑,例如應以「個體財報」或「合併報表」為主。部分企業認為倉儲等物流環節不符永續金融評鑑資格,認為只是物流環節,非獨立業務、更無額外收入。

台灣製造業與營建業為經濟支柱,卻也是主要碳排放來源。只是製造業永續經濟活動分類複雜,有些更屬於產業或個別公司的專有技術。中鋼環保處處長汪俊育表示,目前被歐盟主要指標排碳量最大的製程設定為煉焦、燒結礦以及鐵水3項,但至今仍缺乏標準化的碳排放計算方法學。

造紙業正隆永續發展部經理陳靜宜建議,在填寫永續經濟活動資料時,先聚焦在台灣的母公司,且無論是否首次接觸永續經濟活動指引,皆可及早填寫,這是因為許多金融機構作為永續融資的重要參考依據。她也點出目前一般經濟活動範疇尚未納入造紙業下游紙器加工業,這些多為中小企業,期待未來能有指引協助轉型升級。

大型企業也往往面對到「碳排放歸屬問題」,汪俊育指出,中鋼有多加子公司,包括中聯資源、中鋼環保、中鋼光能與台智電等,公司之間的碳排放如何拆分、循環經濟活動能否算入永續活動等,都仍需進一步討論。

張瓊如表示,企業可先以個體財報揭露永續資訊,再慢慢擴展至合併報表子公司,類似碳排放盤查的模式。公司若有不適用的永續經濟活動,可直接到證交所ESG數位平台揭露「不適用」選項,以減少金融機構反覆詢問。

相關主題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