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新能源退出印尼指標性電池計畫,凸顯印尼靠鎳礦打造電動車電池供應鏈的夢想破滅。(圖片來源:LGES)
南韓電動車電池大廠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 LGES)退出印尼「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引發產業關注。部分產業人士指出,隨著中國車廠大量採用磷酸鐵鋰(LFP)電池,擠壓了含鎳電池的市場需求,可能是LG新能源決定撤出印尼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為當地鎳礦下游產業帶來連鎖衝擊。
LG新能源轉戰合資項目,中國華友鈷接手計畫
泰坦計畫是印尼政府力推的重大投資案,總規模高達84.5億美元(約新台幣2,704億元),目標打造從鎳礦開採、冶煉到電池模組生產的一條龍供應鏈。LG新能源為最早響應印尼政策的外資之一,原本預計參與整體供應鏈建設,但最終以市場環境與投資條件改變為由黯然退出。
不過,印尼政府對此有不同說法。官方強調,雙方長期協商未果才終止合作,並非LG新能源單方面撤資。據了解,談判主要卡在合資架構與股權比例上。印尼希望取得較高持股,以符合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對電池來源的規範,進而打入美國市場。但雙方歷經近2年協商仍無共識,最終導致合作破局。
儘管退出泰坦計畫,LG新能源仍將在印尼布局,與現代汽車合資推動的HLI Green Power電池模組工廠持續進行中,預計投資11億美元(約新台幣352億元),工廠設於西爪哇卡拉旺(Karawang),將成為印尼首座電池模組生產設施。
在LG新能源退出後,中國業者迅速填補空缺。印尼投資暨下游部長羅桑(Rosan Roeslani)表示,浙江華友鈷業(Zhejiang Huayou Cobalt)將接手原計畫,不僅延續相同的投資規模與開發範圍,還將主導建置完整的電池產業鏈建設。
電動車鋰電池模組。(圖片來源:iStock)
LFP電池崛起,凸顯技術與地緣政治轉變
LG新能源退出印尼泰坦計畫,並非單一企業事件,而是全球電池技術演進、地緣政治勢力消長交織下的縮影。
近年來,中國主導的磷酸鐵鋰(LFP)電池快速崛起,顛覆了過去由鎳為主體的電池技術主流。在亞洲市場這股趨勢尤為明顯,以印尼為例,去年電動車總銷量約4.3萬輛,其中高達9成搭載LFP電池,主要由中國品牌比亞迪(BYD)、五菱(Wuling)、奇瑞(Chery)、哪吒(Neta)供應。
根據市調機構SNE Research數據,去年全球LFP電池市占率成長53%,遠超鎳錳鈷(NMC)電池僅12%的增幅。目前,比亞迪與寧德時代(CATL)合計掌握全球LFP電池市占8成,從材料、技術到產能布局均已建立完整供應鏈,顯示中國在LFP電池領域已取得壓倒性領先。
印尼經濟與金融發展研究機構(INDEF)經濟學家安德瑞(Andry Satrio Nugroho)指出,印尼的電動車政策傾向選擇價格較便宜的選項,也讓本土以鎳為基礎的電池產業缺乏保護。
而在中國引領LFP電池蓬勃發展之際,NMC電池需求來自美國及歐洲,在市場上形成兩大勢力,印尼智庫「能源轉型研究所」(Energy Shift Institute)董事總經理普特拉(Putra Adhiguna)指出,LG新能源的發展某種程度仍以美國為中心。
普特拉向印尼政府喊話,希望重新調整鎳產業發展策略,建議不要再以電動車電池為主,而是放在國內的不銹鋼、鎳合金產品,將更有發展空間。
此外,中國龍頭電池商寧德時代(CATL)近期也以市場變化為由,大幅削減在印尼的電池投資,原規劃15GWh(百萬瓩時)的電池產能縮減至6.9GWh。更值得注意的是,寧德時代在4月推出使用鈉的新電池技術,似乎要徹底擺脫對鎳元素的依賴。
資料來源:Jakarta Post(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