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如今面臨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的兩難。(圖片來源:Nanang Sujana / CIFOR)
印尼原訂明年上調生質柴油混摻比例的政策恐將延後。能源與礦業部(ESDM)官員坦言,棕櫚油原料的供應與產能充滿不確定性,政府目前正徵詢專家意見,評估政策可行性。部分專家也擔憂,快速成長的再生能源需求,恐怕會對生態環境與棕櫚油出口造成負面衝擊。
印尼生質柴油產能不足、基礎設施分布不均
ESDM的新能源、再生能源與節能司司長安雅(Eniya Listiani Dewi)17日表示,政府尚未決定是否在2026年實施B50政策,即鼓勵使用50%棕櫚生質柴油、50%一般柴油的合成燃料,當局目前仍在評估需要多少「脂肪酸甲酯」(FAME)。
B50是印尼政府推動能源轉型的一環,希望藉此降低交通等使用柴油的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FAME是生質柴油的主要成分。
安雅進一步提到,推動B50政策需要搭建5座大規模生質柴油廠,但目前正在施工的只有3座,基礎設施分布不均,對計畫推展造成影響,尤其印尼東部地區的缺口相當大。根據ESDM的估算,實施B50需要197億升的生質柴油。
印尼近年逐步提高生質柴油的混摻比例,今年已經從35%提升至40%,原定明年進一步升高至50%,但棕櫚油產量成為一大變數。根據調查,2024年印尼棕櫚油原油產量為4,826萬噸,較前一年減少181萬噸。棕櫚油產量容易受到氣候影響,過度乾旱或潮濕都可能導致產量下降。
印尼今年開始實行B40生質柴油政策。(圖片來源:印尼能源暨礦產資源部)
為減碳犧牲經濟發展?專家呼籲完善配套措施
印尼聯昌國際銀行(CIMB)預估,如果政府實施B50計畫,將使國內棕櫚油需求增加300萬噸,進而降低棕櫚油出口,但額外的需求也將對2026年的棕櫚油原油價格提供支撐,且有機會抵消美國提高棕櫚油關稅造成的負面衝擊。
另一方面,也有專家擔心政府不斷提高生質柴油混摻比例對環境造成破壞,包括印尼基本服務改革研究所(IESR)等企業顧問及分析師不約而同指出,政府為了滿足生質柴油需求而擴大棕櫚樹種植面積,可能對森林及生物多樣性造成危害,甚至因此違反《歐盟防止毀林法規》(EUDR)而被禁止出口到歐洲。
印尼棕櫚油協會(GAPKI)也示警,棕櫚油原油產量停滯,加上國內需求不斷成長,如果在沒有妥善配套措施的情況下,持續推動B50政策,可能影響重新種植(Replanting)及永續實踐所需的資金,反而不利印尼實現減碳目標。
資料來源:Jakarta Post、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