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院到資料中心,「冰電池」掀起能源管理新革命

加入收藏

冰電池的崛起,正好呼應當代淨零轉型的核心精神:重點不是去製造更多能源,而是更聰明地分配能量。(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冰電池的崛起,正好呼應當代淨零轉型的核心精神:重點不是去製造更多能源,而是更聰明地分配能量。(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在氣候升溫與電力需求雙重壓力下,如何兼顧「涼爽」與「減碳」成為城市與企業共同的課題。如今,一項看似復古的技術正重新登上舞台——「冰電池」。它不儲存電,而是儲存「冷能」:夜間製冰、白天融冰,將高峰用電「平移」到離峰時段。從醫院到資料中心,這場冷卻革命正悄悄展開,也揭示了能源轉型的新方向——真正的關鍵,不是製造更多電,而是讓電的使用更聰明。

面對極端氣候日益常態化,全球對冷氣的需求持續攀升。根據國際能源署估算,全球空調用電量約占總發電量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我們製造的每五度電,就有一度被用來對抗炎熱。然而,冷卻帶來舒適的同時,也伴隨高碳排放。如何在「維持涼爽」與「減少排放」之間取得平衡,已成為難以化解的矛盾課題。

但如今,一項看似古老卻又前衛的技術正受到關注——「冰電池」(Ice Battery)。這種系統並非儲存電能,而是儲存「冷能」:在夜間利用電力將水結成冰,白天則透過冰的融化來產生冷氣。原理雖然簡單,卻正悄然改變我們使用能源的方式與趨勢。

這一種冰電池的崛起,正好呼應當代淨零轉型的核心精神:重點不是去製造更多能源,而是更聰明地分配能量。從醫院、商辦到資料中心,這種新時代的「冷卻革命」正變得越來越普及。

冰電池是什麼?

冰電池的運作邏輯,可以說是一座連接時間的「橋樑」。夜晚電力需求較低、氣溫也較涼時,系統啟動壓縮機將水結成冰;到了白天,當用電需求暴增,冰便融化釋放冷能,透過冷卻水管供應空調系統。這樣的機制能將用電高峰「轉移」至夜間,有效分散負載,減輕整體電網的壓力。

冰電池的關鍵在於物理原理中的「相變熱」。當水從液態轉變為固態時,會吸收或釋放大量能量,這使得冰成為一種穩定且高效的冷能儲存介質。與傳統電池不同,冰電池不需依賴稀有金屬作為原料,也不存在起火風險,系統壽命甚至可長達二十年以上。雖然其能量密度不及鋰電池,但在冷卻應用領域,卻能展現極高的效率。

從能源管理的角度來看,冰電池是一種「削峰填谷」的工具。白天用電緊張、電價高昂時,它釋放冷能以減少即時耗電;而在夜間電價較低、甚至有再生能源過剩時,則啟動製冰進行儲能。這種時間上的轉移,讓能源使用更趨平衡,也使企業得以在節電與減碳之間取得交集,進而化解「降溫」與「減排」看似矛盾的衝突。

醫院率先採用,穩定又省電

醫院是冰電池最早落地的場所之一。醫療空間需要全年恆溫,任何冷卻中斷都可能危及病患安全。傳統空調系統在尖峰時段容易負載過重,甚至導致跳電。冰電池的出現,讓醫院能把夜間低價電力轉化為白天的穩定冷氣,減少對主電網的依賴。

以美國加州某大型醫療中心為例,該院在地下設置了 27 個儲冰槽。夜間製冰、白天融冰,不僅讓尖峰時段用電降低兩成,也使院內能源管理更可預測。如此對醫院來說這樣的系統不單單是節能工具,更可以是備援方案。每當電力緊縮或外部氣溫飆升時,冰電池成了維持醫療設備穩定的關鍵設備。

此外,這項技術也正逐步進入亞洲市場。目前,新加坡、日本以及台灣部分醫療院所已開始評估導入,特別是在夏季高溫負荷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對公共醫療體系而言,冰電池不僅是一項節能設備,更被視為提升城市韌性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

從商辦到雲端,冰電池進軍高耗能場域

在商辦建築中,空調通常是最大耗能來源。對大型企業而言,冰電池提供了一種可見的減碳成果。企業可透過能源管理系統監測製冰與放冷過程,將節省的電量納入 ESG 報告,直接反映在碳盤查與永續績效中。這讓冰電池不只是一套技術,也可以作為城市跟企業形象與 ESG 責任的象徵。

另一方面,隨著智慧建築的普及,冰電池技術也變得更加靈活。結合 AI 控制與氣象預測系統後,冷卻設備能依據隔天的氣溫與電價,自動調整製冰時段,以達到能耗最佳化。這讓高樓大廈能以更少的能源維持舒適環境,同時降低對冷卻塔與壓縮機的依賴,有效實現減碳目標。

其中最受矚目的應用則是出現在資料中心。伺服器全年不斷運轉,產生的熱量驚人,冷卻系統占能源消耗的四成以上。Google、Meta 與微軟等公司正測試將冰電池融入液冷技術,利用夜間風電與太陽能餘電製冰,白天釋放冷能。這樣一來不僅節省電力,也降低再生能源波動帶來的不穩定性。

技術成熟前的三大挑戰:成本、空間與效率

雖然如同上述有許多優秀的優點,但冰電池仍有幾個現實難題。首先是初期投資。要建置一套完整系統,需要大型儲冰槽、管線、熱交換設備與控制軟體。對一般建築來說,成本約比傳統冷卻系統高出 20% 到 40%,回收期可能長達七到十年。高成本使得許多企業跟機構仍在觀望。

其次是空間問題。冰槽體積龐大,必須有足夠樓層或地下空間配置。對都市核心區的高樓來說,這是一項限制。不過,也有新創公司開發模組化「冰磚」系統,讓冰電池能以積木形式組裝,適用於中小型建築。

再來則是系統效率仍需提升。冰的製作與融化過程會有能量損耗,若管理不當,節能效果可能打折扣。研究者正透過改良換熱介面與導熱材料,來提高整體效率。當技術成熟、造價下降後,冰電池有機會成為主流方案之一。

讓「時間」成為能源:冰電池的真正價值

冰電池並非傳統電池的替代品,而是能源系統的補充方案。它讓電網運作更平穩,讓建築更具彈性,也為再生能源開闢新的出口。當太陽能在白天產能過剩、風力於夜間強勁時,這些多餘的電力可被轉化為冰,待需要冷卻時再釋放,形成一種「能源時序互補」的機制。

各國政府也開始將冰電池納入綠建築補助與碳減量政策。日本東京已在部分辦公區試行「夜間製冰」制度,並以碳積分鼓勵企業採用。台灣與新加坡也正進行示範計畫,評估在高溫潮濕氣候下的運行效能。這些實驗,正在為冰電池鋪出新的應用場景。

從更大的格局來看,冰電池代表人類對「能源節奏」的新理解。過去我們追求的是更多的電,如今更重視電的「時間價值」。這場從醫院到資料中心的轉變,讓冷卻不只是舒適的象徵,更是邁向淨零的具體路徑。


※本文轉載自《CSRone》,原文連結在此。文:Wenz Ho

ISO推全球首個生物多樣性標準!與TNFD等多框架銜接,助企業辨識風險、強化投資信任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