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廠2號機依法在5月17日停止運轉,8月23日公投將是決定續用核能與否的關鍵。(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台灣最後一座核能發電機、核三廠2號機已於5月17日停機除役,象徵台灣邁入「非核家園」,不料3天後,立法院於5月20日通過「核三重啟公投案」,為核三延役出現轉機,預計8月23日舉行公投,由人民決定核三的未來。
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全球掀起反核聲浪,台灣也不例外。但隨著近年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與淨零趨勢,電力需求持續攀升,核電議題又捲土重來。
針對核三重啟公投案「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通過整體安全評估後,恢復繼續運轉?」《RECCESSARY》整理4個社會關注重點,帶讀者了解正反說法。
問題一》沒有核電無法達成淨零?
正方:面對碳關稅需要低碳穩定電力,台灣必須要有核能
反方:非核 ≠ 缺電,台灣地震頻繁、地狹人稠且核廢無解,無發展核能條件
AI浪潮下台灣用電量成長備受關注。在核能之所以會納入選項,關鍵在於綠電進度落後,若要滿足2050淨零,就需要穩定「低碳電力」,不過反方認為,核能不能只看發電階段,而是全生命週期的碳排量。
經濟部去年公布「202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估2024年~2033年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為2.8%。(圖片來源:經濟部)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認為,全球都在講淨零碳排,然而是否可在2050年達標,沒有一個可以保證,故多國將核電列為重要選項。
「台灣必須要有核能,」葉宗洸指出,台灣是獨立電網,淨零碳排最大挑戰在於穩定且低碳電力。台灣綠電進展落後,按照現在政府規劃,80%電力都將來自火力發電,不續用核電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目標。
台灣不僅得續用核電,還需擴大核能使用。他表示,假設核能一、二、三與4部機組可在2030年重啟,屆時4座電廠8部機組發電占比最多僅18%,按照台灣年2%用電量增加幅度,會降到16%,核能加上再生能源,低碳發電占比仍不到5成。
他表示,現有核電廠都能擴充,當初規劃目標4座電廠可容納共20部機組,核電占比最多可增至40%。
環保團體則認為不應把能源政策導向「不是核電就是缺電」的二元思維。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核能研究員林正原指出,「核電歸零後只能靠火電」會誤導大眾對能源轉型的支持,他強調,未來10年是再生能源成長關鍵期,政府要做的是——讓公民社會、企業與地方政府都有參與空間,而非回頭押注核電。
林正原引述國際能源總署(IEA)的「2024年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報告,指出全球核電占比「不增反減」,僅少數國家將核能視為過渡能源,國際間廣泛趨勢是依靠再生能源、儲能技術與電網來達成淨零。
全球核能發電量下降。(圖片來源:綠盟)
「台灣地震頻繁、地狹人稠、核廢料無處可去,並不具備發展核能條件。」林正原指出,台灣已有具體能源轉型規劃,與其投入巨資延役或重啟高風險的老舊機組,不如將資源投入再生能源。
外界普遍認為核能具備低碳、穩定、電價便宜等優勢,但林正原點出3大風險。首先,低碳還需包括鈾礦開採、燃料加工、建廠、除役、核廢處理的全生命週期碳排;其次,便宜則是忽視建廠與除役成本、保險與意外風險轉嫁於社會;最後,若將風險納入考量,核電在面對戰爭天災時的脆弱性,遠高於風光加儲能等分散式能源。
為因應用電成長,經濟部以再生能源跟天然氣發電補上。(圖片來源:經濟部)
問題二》核三廠位於斷層帶,耐震不足?
正方:核電廠耐震度等級高,補強後也有完整「斷然處置措施」
反方:反應爐老化不可逆,地震與斷層風險高
按照過去紀錄,核三1984年運轉至今,發生多次意外,外界也關心核三重啟安全性問題,林正原認為,社會最需要關注的3大風險包括:
- 反應爐老化不可逆:鋼製壓力爐脆化是長期中子輻照所致,材料劣化無法修復、也難以預測。
- 地震與斷層風險高:核三位於恆春斷層帶上,近年地質資料顯示潛在活動斷層更長更年輕。即便以目前最新的耐震標準,也不一定能安全補強原本設計不足的老機組。
- 核廢料無處可去:核三用過燃料池已幾近飽和,乾式貯存設施仍未完成。
恆春斷層距離核電廠大門僅一公里遠。林正原表示,絕非靠制度設計或補強技術就能改善。「核電是高度複雜且風險無法完全內部化的系統,一旦出事,後果是國安與生態危機。」
圖中兩條白線為恆春斷層,引用自「恆春斷層(含核三廠)地質概況」第20頁;右圖為Google地圖,加繪上白線恆春斷層示意圖,紅色方塊內核三廠的核島區。(圖片來源:擷取自陳文山教授簡報)
不過葉宗洸對此有不同看法,指出台灣核電廠擁有最高等級耐震程度,日本福島核災後,更進一步強化結構跟進行完善演練。
「可斬釘截鐵的說,台灣不會發生類似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葉宗洸指出,福島核災面對12公尺海嘯,海水灌入位於地下室的發電機,導致反應爐無法冷卻,最後爐心熔解。但台灣核電廠都建在海平面10公尺以上,設有海嘯牆也架高外部發電機。
他點出,福島核災後台電進行「地震危害再評估」總體檢,如今台灣所有核電廠結構組件都具備最高等級抗震,耐震係數為0.6至0.7g(註)以上,比101耐震係數0.3g還要高。
福島核災後,台電更自行提出「斷然處置措施」,葉宗洸指出,核電廠冷卻失效1小時內就會爐心熔解,故每年模擬在45分鐘內,演練灌水、取電等緊急作為,台電也將此作法發表在國際期刊上。
當地震感測儀偵測到地震,超過運轉基準設定值(OBE)就會進入安全停機,保證反應爐順利急停不致造成輻射外洩。(圖片來源:葉宗洸教授提供與台電)
問題三》重啟核電廠要花多少錢與時間?
正方:重啟一部核反應爐約150億元起
反方:加州魔鬼谷重啟貸款高達約461億元
重啟核電需經過完整行政流程跟安全補強,外界關注,能否趕上2030年國家與企業的階段性減碳目標,重啟又是否會加重台電負荷。
葉宗洸指出,重啟1部核機組約150億至250億元。1座電廠兩部機組,重啟3座電廠6部機組共900億元。價差主要是核三的壓水式反應爐,其蒸汽產生器價格上百億元,若更換較貴,但全世界核能續用案例中鮮少更替。
核三重啟更不需要3年,他指出,核三2號機組剛停機,1號機停機約一年,仍適用過去的安全維護,安全檢查技術一年已足夠,但需訂購新核燃料,等待期約1至2年。
葉宗洸評估,核一、二、四都可以延役使用。核二尚未獲得除役許可,機組都還在廠內,但因停機久、需兩年整備與採購燃料。核一部分設備已拆,重啟約需3至4年;核四1號機當年已完成試運轉,2號機進度達9成,採購、建置與行政流程加總需5至6年時間。
全球新建與延役核電廠投資有增加趨勢。(圖片來源:IEA)
他認為,續用核電才可以讓台電轉虧為盈。不過另一方面,綠盟從美國經驗來看,重啟核能反而加重台電負擔。
林正原指出,核三廠需針對核電廠重要設備及結構物件進行盤點與檢視,包括安全總體檢、結構設備組件壽期管理、設備汰換更新、福島事件安全強化及耐震補強評估,再運轉計畫需經國際及監管單位核安會審查,總成本可能遠超新建天然氣與再生能源設備。
他以和台灣核三廠同為西屋公司興建,加州最後一座運轉中的魔鬼谷核電廠為例,PG&E電力公司為延役5年所需的設備更新、燃料添購等作業向加州政府申請的貸款金額便高達14億美元(約新台幣413億元)。
除此之外,根據PG&E向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CPUC)電價調升申請所提供的數據,延役5年的運轉成本為118億美元(約新台幣3479億元),每千度電的發電成本為101至131美元(約新台幣2,978至3,862元),並非便宜選項。
圖為近十年核電占比、發電成本與電價關係。在2022年燃料成本飆升前,發電成本與電價都比核電占比16%時還要低。(圖片來源:綠盟)
問題四》核廢料問題怎麼解決?
正方:政府需要有更積極作為,可參考韓國中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
反方:台灣缺乏適當場址、社會共識與立法基礎
針對社會憂心的核廢料問題,葉宗洸認為,核能處理有分階段,第一步是將用過核燃料棒放到濕式貯存散熱,5~8年後轉移到第二階段乾式儲存,最長可以放置40年,第三階段就是最終處置,目前僅芬蘭啟用,瑞典建置中預計2080完工。
按台灣的規劃,核廢料最終處置場要在2055年完成,葉宗洸坦言,政府不可因為還有30年就無作為,需要有更積極的行動。
葉宗洸6月參訪韓國原子能研究院與亞洲首座中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他表示,韓國2005年就決定最終處置場在慶洲,設有31億美元(約新台幣914億元)的回饋金專款專用,地方公投高達80%同意,更將國營電力公司總部搬去當地、國家原子能研究院設立分部,帶動在地工作機會。
另一方面,環團在7月推出民間版「高放射性廢棄物選址暨處置條例」草案,盼政府重視核廢料議題。林正原指出,目前台灣缺乏適當場址、社會共識與立法基礎,如高階核廢選址法、重啟核三法制程序,難以在2030年前啟用任何核電機組。
在進行核三重啟公投前,中選會將舉辦5場發表會,目前各界對電價影響、安全疑慮、核廢料處理等意見分歧。面對能源轉型重大選擇,唯有確保資訊公開透明,社會才能在充分討論後,做出理性判斷。
備註:地震震度以地表加速度值來分級,0.4g以上為7級強震。1000gal=1g,數值愈高代表建築的耐震能力越高,是能夠承受地震晃動強度的指標。
※ 本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