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資料中心邁向淨零」研討會第二日聚焦跨境電力、綠電憑證及範疇三減碳。(攝影:許祖菱)
東南亞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建置潮下,馬來西亞是重要據點。隨著資料中心耗水耗電量攀升,大馬該如何在經濟與永續目標間取得平衡?9月23至24日由馬來西亞數位經濟局(MDEC)協辦的「資料中心邁向淨零」(Data Centres towards Net Zero)研討會,匯聚政府與產業界代表,共同探尋可能的解方,《RECCESSARY》作為唯一合作的台灣媒體,帶來現場第一手觀察。
大型資料中心營運商正面臨RE100與CFE 24/7 全天候無碳電力要求,推動購電協議(PPA)、綠電憑證(REC)、跨境電力的市場發展。與會專家認為,若各國政府能善用這股需求,資料中心有望成為推動再生能源與儲能技術投資的關鍵力量。
AI時代能源缺口擴大,跨境電力4方向助力淨零
東協能源中心(ACE)資深經理班尼(Beni Suryadi)表示,AI數位應用的增長速度極快,但建造資料中心需要18到24個月,蓋電廠則需要3到6年甚至更長。資料中心數量若要跟上數位增長的步伐,需要更快、更潔淨、更彈性的能源解決方案。
他進一步指出,若要實現綠色數位經濟,東協必須在3個能源相關領域同步推進:首先是擴大再生能源規模,其次是推動跨境電力整合,最後是提升電網彈性及儲能。
針對跨境電力整合,班尼指出,東協電網(ASEAN Power Grid)涵蓋超過18項跨境連接計畫,將帶動62個新再生能源項目,合計新增超過8GW(百萬瓩)的太陽能與風能容量,將有助寮國水電輸送至新加坡,或將菲律賓風能輸往東協其他國家。預計到2040年,跨境電力連接總容量將達24GW,接近目前的10倍。
然而,要實現資料中心熱潮下的跨境電力整合,仍依賴政府、企業與各方利益相關者展開緊密協調與合作。他提出4大努力方向:
-
政策: 資料中心必須明確納入國家與區域能源轉型路線圖。
-
技術: 採用模組化設施、高效能的不斷電系統(UPS),以及AI驅動的冷卻技術,以減少能耗並加快建置。
-
金融:透過資料中心作為長期核心用戶,降低再生能源專案風險,同時吸引電網投資與創新。
-
區域合作:東協應建立知識共享平台與協作網絡,統一標準、交流經驗,並確保各國能共同邁向永續資料中心,而不僅限於領先市場。
班尼強調,資料中心不該只是高耗能的代名詞,應該成為驅動能源轉型的力量。他呼籲東協應把握契機,推動數位經濟與永續發展並行,除了要成為數位樞紐,更要邁向全球綠色數位中心。
東協能源中心資深經理班尼(Beni Suryadi)表示,東協電網將帶動62個新再生能源項目。(攝影:許祖菱)
大馬推「拍賣即服務」綠電憑證,資料中心可望受惠
除了東協電網的跨境合作,加速資料中心淨零的另一關鍵工具是綠電憑證。新加坡綠電憑證交易平台REDEX創辦人暨執行長Jen Wee Kang觀察,包括資料中心在內的業者,都要求其供應鏈減少範疇二排放,對多數供應商而言,透過綠電憑證證明使用再生能源,比購買碳權來佐證減排更為簡單明確。
馬來西亞也積極推進綠電憑證機制,馬來西亞交易所與碳交所(BCX)業務與產品開發副總里薩爾(Muhammad Rizal Azmi)提到,近期推出的「拍賣即服務」(Auction-as-a-Service, AaaS),特別適合資料中心等大型用電戶參與競標。
他說,這是BCX首度舉辦的雙邊能源供應合約拍賣,交易內容涵蓋電證合一的綠電憑證,目的是在「企業再生能源供應計畫」(CRESS)下建立一個公開且具競爭力的交易平台。CRESS允許企業透過第三方使用國家電網,擴大獲取綠電的管道。
在參與流程上,里薩爾解釋,買賣雙方需先於BCX註冊、填寫申請表並提交相關文件,經快速審核後即可進入平台參與競標。若屬CRESS專案拍賣,還需符合額外條件,例如提交電費帳單,以確認參與者至少為中壓、高壓或超高壓用電戶。他也透露,首次拍賣暫定於11月27日舉行。
馬來西亞也積極推進綠電憑證機制,近期宣布推出的「拍賣即服務」(AaaS)適合資料中心等大型用電戶參與競標。(攝影:許祖菱)
資料中心成ICT業減碳關鍵,範疇三減排怎麼做?
此外,資料中心的範疇三減碳也是本次研討會焦點。碳中和顧問公司碳信託(Carbon Trust)東南亞副總監普蘭諾伊(Prannoy Chowdhury)指出,資通訊產業(ICT)約有45%的排放來自資料中心,其次才是通訊網路,凸顯資料中心在推動整個產業脫碳中的關鍵地位。
他表示,資料中心的減碳挑戰並不僅限於電力。在法國,範疇三是資料中心的主要排放來源,不同於新加坡與美國市場,顯示各地資料中心的排放結構會隨營運地點與電網情況而異。但隨著技術進步,有關能源排放的範疇二有望逐步實現脫碳,範疇三將成為未來重點。
普蘭諾伊指出,範疇二的減排可透過購電協議(PPA)或再生能源採購來實現;相較之下,範疇三的排放則主要來自IT設備與基礎設施,少部分來自採購的商品與服務。這些隱含碳(Embodied Carbon)必須進一步拆解,追溯到具體來源,並透過使用低碳建材、延長伺服器與儲存設備壽命來減排。
他也分析資料中心20年生命週期的排放,初期主要來自建設階段,第5年和第10年則因伺服器與電池汰換而出現排放高峰,第13年則可能因UPS更換增加排放。因此要實踐淨零,他建議資料中心業者必須繪製完整的生命週期排放圖,並為不同的減碳措施設定優先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