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地球含量稀少,卻是許多產業不可或缺的材料。(圖片來源:Peggy Greb,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中國稀土產量占全球80%,中方9日宣布擴大稀土出口管制,令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也引發國際高度關注。由於稀土攸關全球高科技產業與能源轉型命脈,此次擴大管制是否會波及台灣?《RECCESSARY》整理3個關鍵問答一探究竟。
問題1》稀土是什麼?可以應用在哪?
稀土(Rare Earth)顧名思義,蘊含量較一般金屬稀少且難以開採,包括鑭、鈰、鐠、釹、鉕等17種元素。雖然稀土金屬稀有,但其用途幾乎「無可取代」,從手機、筆電、半導體到飛機、核磁共振設備,甚至無人機、電動車、風力發電機,高效馬達與永久磁鐵都離不開稀土。
稀土的開採與提煉污染大、資本支出高,中國政府長達40年的政策布局與支持,使其掌握全球約70%的稀土開採量和90%的稀土精煉能力。隨著高科技產業與再生能源需求攀升,稀土的戰略地位愈發重要,各國也加快腳步,推動開採與加工在地化,以及稀土回收再利用,以降低對中國依賴。
在政策方面,歐盟《關鍵原物料法》自去年5月生效,涵蓋30多種金屬、稀土、非金屬及氣體原料。美國則強化「去中化」戰略,今年8月美國國防部投資4億美元入股稀土業者MP Materials,目標完善稀土與磁鐵產業供應鏈。此外,美方收購的標的還包括鋰離子電池商Lithium Americas與加拿大礦業開發商Trilogy Metals。
稀土交易所分析指出,平衡稀土供應需聚焦4大方向:原料多元化、精煉與金屬化、磁鐵製造,以及勞動力與技術培育。各國可透過與澳洲、加拿大及非洲建立策略合作,確保原料供應多元;同時投資區域加工鏈、建立磁鐵承購及國防採購保障,並與大學合作培育人才,確保專業技術傳承。
為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美國擴大布局稀土與磁鐵供應鏈。(圖片來源:mp materials)
問題2》中國稀土擴大管制,對全球有什麼影響?
稀土應用廣泛,涵蓋國防、高科技、醫療及能源領域,因此多元化供應布局勢在必行。
中國於10月9日發布兩項出口管制決定:「對境外相關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及「對稀土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進一步擴大管制範圍。對此,經濟部12日新聞稿指出,中國自今年4月起已對釤、釓、鋱、鏑、鎦、鈧、釔7類中重稀土及相關永磁材料實施管制,此次新增管制銪、鈥、鉺、銩、鐿5類中重稀土金屬、合金及相關製品。
此外,中國也擴大管制最終用途管控,涵蓋研發或生產14奈米以下邏輯晶片、256層以上儲存晶片,以及相關半導體生產設備和測試設備,或者研發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人工智慧(AI)等,也將逐案審批。
新規定明確指出,任何在海外銷售的產品,只要含有中國稀土成分且占產品價值0.1%以上,就必須向中國申請出口許可,若產品使用到中國採礦、提煉或製磁技術生產的稀土,也將受出口管制。
中國新出口管制預計自12月1日生效,勢必對全球市場產生影響。美國隨即反擊,總統川普就宣布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100%關稅,並於11月1日前對關鍵軟體實施新出口管制。
問題3》新一波管制對台影響為何?政府如何因應?
針對中國擴大稀土出口管制,經濟部長龔明鑫指出,直接衝擊主要落在與無人機、電動車相關的高速馬達產業;半導體產業則多為間接受影響,比如由日本進口材料、美國進口設備等,向中國直接採購比例較低,但供應鏈仍可能受到間接波及。經濟部將視後續影響程度提出因應措施。
經濟部表示,國內半導體所需的稀土產品或衍生物,多依賴歐美與日本供應,直接受影響程度有限。不過,中國今年4月擴大管制後,已有漲價情形。龔明鑫認為,漲價不可避免,但由於稀土在整體成本占比較小,是否會引發全面性成本上升仍有待觀察。
龔明鑫在10月新上任媒體茶敘中也指出,「關鍵材料和技術的限制」將是全球面臨的4大挑戰之一。他表示,對稀土等關鍵材料及晶片製造技術的限制,不僅擾亂全球供應鏈,也可能提高生產成本,甚至加劇通膨壓力。
經濟部強調,將持續密切關注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對台灣產業的影響,並透過科專計畫協助國內業者強化稀土技術開發與回收利用,同時推動多元採購與國際合作。財團法人中技社於2022年發布的「稀土關鍵材料供應鏈危機下的衝擊與因應」也指出,台灣缺乏自產能力,應透過產官學合作,規劃稀土資源高質化回收,或與生產國建立穩定供應鏈,以保障稀土儲備。
資料來源:precedence research、BBC、稀土交易所、The Str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