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封存與捕捉(CCS)被新加坡政府視為重要的產業脫碳技術。(圖片來源:新加坡電力管理局)
新加坡政府將碳捕捉與封存(CCS)視為國家淨零解方之一,官方14日公布3家獲得可行性研究補助的企業,分別是吉寶集團(Keppel)、和光電力(PLP)、楊忠禮西拉雅能源(YTL PowerSeraya),研究結果預計在2026年1月底前完成,為之後的電力脫碳政策奠定基礎。
5項碳捕捉提案獲選,補助最高35萬新元
能源市場管理局(EMA)指出,這次的研究範圍鎖定在能源產業的CCS應用,且分成燃燒前與燃燒後兩種方式。燃燒前捕捉技術是將天然氣轉化為二氧化碳與氫氣,並在燃燒前先將二氧化碳捕捉下來;燃燒後捕捉技術則是從天然氣燃燒後產生的煙霧中捕捉二氧化碳。
這次有3家企業、共5項提案獲選,每項計畫的研究經費補助最高為35萬新元(約新台幣800萬元),研究結果將協助EMA及電力業者更加了解CCS技術,以及該應用所需的基礎設施與場地要求,未來也將作為前端工程設計的參考資料。
新加坡目前9成以上的電力來源為天然氣,即使政府計畫減少使用,但預估2035年占比仍在50%以上,而電力碳排是新加坡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占比高達40%,因此協助電力脫碳對於新加坡實現淨零相當重要。
探索跨境碳封存可行性,新加坡、印尼達成協議
根據官方報告,CCS被列為新加坡前3大最具減排潛力的措施之一,預估2030年以前能避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25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占總減排量的20%,換算下來與100萬輛傳統燃油車換成電動車的效益相當。
除了透過國內企業提案,新加坡也與殼牌(Shell)及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兩家石油巨擘組成的S-Hub集團合作,從2024年就開始研究跨境CCS的可行性,將新加坡捕捉到二氧化碳送到其他國家封存,例如印尼。
EMA的碳捕捉與封存計畫辦公室(CCSPO)表示,導入CCS沒有統一標準,每個計畫都因為地點、需求不同而需要個別設計,進而推高計畫的成本,加上目前也還沒有明確法規,因此更需要大量的合作與學習,以加快CCS技術在新加坡落地。
資料來源:The Straits Times、EM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