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災後太陽能惡評如潮!陳坤宏提4大呼籲,打造極端氣候下的能源韌性

太陽能

極端氣候將成為台灣沿海社區每年面對的常態性挑戰,太陽能設施應強化設計規範與結構安全模擬。(圖片來源:iStock)

編按:陳坤宏是睿禾控股暨天泰能源集團董事長,投入綠能領域長達25年,致力於偏鄉畜禽農舍屋頂建置太陽能電廠,曾出版《太陽底下無難事》著作。本文轉載自陳坤宏臉書,原文標題為〈極端氣候下的能源韌性與社會觀感——我對嘉義與屏東太陽能損害事件的觀察與呼籲〉。

2025年7月,強颱正面襲擊台灣,對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嘉義新塭地區多處地面型太陽能設施受損、結構位移;屏東佳冬大量海上型浮筒太陽能支架被颱風吹離原位,散落沿岸,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些損害固然真實且需檢討,但我也觀察到社會輿論對太陽能設施的破壞特別敏感,甚至採取放大檢視,這現象值得我們冷靜反思。

此次風災中,受創的不僅是太陽能設備。台南七股的大量農業溫網設施、漁業蚵架,乃至於台電的高壓輸電鐵塔皆遭遇嚴重毀損。極端氣候已非偶發天災,而是成為台灣沿海社區每年面對的常態性挑戰。太陽能設施的損害應納入整體災害脈絡中分析,而非被孤立放大。

災後太陽能惡評如潮,政府與企業可強化4面向

值得關注的是,近日在社群媒體中流傳一則訊息:「近期勿購南部漁塭漁產品,因太陽能板損壞恐釋出有毒物質,污染魚塭。」此類論述未經證實,卻迅速擴散,不僅傷害當地漁民生計,也再次放大社會對再生能源設施的不信任。

我認為,這顯示出當前台灣社會對再生能源發展仍存有疑慮與敵意,其中一部分來自資訊不對稱與科學溝通不足。太陽能板主要由玻璃、鋁框與矽晶元組成,絕大多數商用產品經過層層封裝,不易釋出毒物;但即便如此,政府與產業仍應主動作為,透過以下方式回應社會關切:

1.啟動災後風險評估與科學檢測:由農業部與環境部針對災區魚塭展開抽樣檢測,公開透明結果。

2.建立太陽能設施韌性標準:強化設計規範與結構安全模擬,區分不同海象條件的設計參數。

3.推動綠能與在地產業共融規劃:例如加強「漁電共生」計畫中的社區參與與災損預防設計。

4.加強再生能源的社會溝通與教育:使民眾理解綠能的材料組成、風險管理流程與長期效益。

幫助受災戶提升能源韌性,有助實踐SDGs

進一步而言,再生能源在台灣偏遠與沿海地區的建置,應不僅僅視為發電設施,更應朝向區域微電網(microgrid)功能發展。其中,逆變器技術可考慮由傳統的「Grid Following」(電網追隨) 轉型為「Grid Forming」(獨立電網) 架構,以提供更高的電網穩定性與獨立營運能力,在主網中斷時仍能保障當地民生與基礎設施供電。

台電

圖為嘉義布袋地區倒塌電塔。(圖片來源:台電)

對於此次風災中受損的屋舍與弱勢社區,亦可引入台灣過去已有經驗的PVESCO(太陽光電能源技術服務)模式,透過公私合作方式,在災後重建階段導入具韌性的綠能設備與節能機制,強化社區抵禦極端氣候的能力。

從長遠來看,這不僅是能源政策的延伸,更是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具體實踐,尤其是:

SDG 1:消除貧窮,透過能源韌性降低氣候災害對弱勢社區的經濟衝擊。

SDG 2:消除飢餓,協助農漁業社區穩定生產與供電,避免氣候災難引發糧食與生計危機。

再生能源轉型是台灣面對能源安全與氣候變遷的必經之路。但若缺乏社會信任與有效溝通,再堅實的工程設計與財務模型也難以獲得支持。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太陽能板,而是一套面對極端氣候下「能源與社會韌性」共同提升的解方。

相關主題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