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大攜手多個單位共同制定「行動電話回收及循環服務」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攝影:莊閔茜)
台灣大哥大攜手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北科大等單位,歷時18個月推出全台首個涵蓋整個產業鏈的「行動電話回收及循環服務」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PCR),適用於舊機買回、維修服務、手機租賃及產品採服務模式等4大循環服務。
台灣大永續暨品牌發展處處長佟佑妤表示,正如財報或永續報告需要統一準則來計算,產品碳足跡同樣需要可量化、可查證、可比較且易於溝通的指引。她指出,循環手機的碳排放量僅相當於購買新機的16分之1,換言之可避免16倍的碳排放。
歷時18個月,台灣大攜多家業者統一碳足跡規則
過去手機回收缺乏統一規則來計算究竟能減少多少碳排,新的碳足跡指引可量化回收成果。台灣大技術長揭朝華表示,產業循環週期本身仍會產生碳排放,因此必須關注每一環節,他期望透過這套指引,建立手機回收的成果量化。
台灣大目標是建立一套全產業通用標準,將回收手機視為可二次使用的商品,而非直接報廢的廢棄物。佟佑妤指出,指引涵蓋舊機買回、維修服務、手機租賃及產品採服務計費模式等4大循環領域。
台灣大指出,制定這套規則歷時18個月,期間與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學界、電信業者、手機業者多次協商並舉行公聽會,確保產業在進行回收或租賃業務時,都能依照統一標準計算碳足跡。
該指引的計算範疇涵蓋從手機回到門市的那一刻起,到下一位使用者接手前所產生的所有服務及實質支出,包括收件、檢測、物流、翻新處理、配件使用等流程。台灣大進一步表示,透過回收,最主要節省的碳排來自手機源頭製造。

指引適用舊機買回、維修服務、手機租賃、產品採服務計費模式4大循環領域。(攝影:莊閔茜)
新指引助廢棄手機有第二春,創造「循環價值」
台灣大設定2030年達成EV100、2040年達成RE100,並於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台灣大商務長林東閔表示,公司也宣布位於西門的直營門市獲得ISO 14067服務型碳足跡認證,成為全台首家依循「行動電話回收與循環服務指引」(PCR)取得碳足跡認證的門市。
2022年期間,台灣大回收約4,000支二手手機,同時出售約100萬支新機。林東閔指出,自2008年開始設置手機回收箱,但過去多數回收手機最終仍成廢鐵。他期望能將「循環經濟」轉化為真正的「循環價值」。
為了結合循環經濟、減碳與商業模式,並滿足低成本整新二手機需求,林東閔表示,台灣大首創一年保固認證二手機,並搭配5G資費方案與盒裝配件。回收手機經過檢測、維修中心處理及完整的倉儲與團隊流程,不僅創造價值,也解決外購二手機可能缺乏維修保障或潛在資安問題。
該指引也是創造循環價值的關鍵。台灣大指出,指引遵循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準則,可用於取得ISO 14067認證與環境部碳足跡標籤申請,明確定義行動電話循環服務的計算範疇,並適用於整個產業。任何企業只要涉及舊機買回、維修服務、手機租賃或產品採服務計費模式等4大循環業務,若想取得碳標籤或計算碳足跡,就必須依照PCR規則計算,不能自行設定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