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多元布局綠電有成,喊話政府加速台版CBAM、帶頭採購低碳建材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除了碳費以外,進口水泥傾銷對產業衝擊更為嚴峻。(圖片來源:台泥)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除了碳費以外,進口水泥傾銷對產業衝擊更為嚴峻。(圖片來源:台泥)

2024年是台泥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年,水泥事業版圖從中國延伸至歐洲、非洲與中亞,同時積極跨足再生能源、儲能與電動車充電樁等多元領域。總經理程耀輝今(27日)於股東會指出,今年預計綠電年發電量將突破1億4,200萬度,約可供應3.4萬戶家庭全年用電,全球儲能裝置容量也將達2GWh,台東地熱電廠預計8月併網。

面對現在國際震盪,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台泥方向不會變,也會持續發表新的減碳材料、布局低碳水泥,也喊話政府加快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建材綠色採購政策,並對進口水泥課徵反傾銷稅,確保本土與進口水泥承擔相同碳成本。

中國水泥需求下滑,台泥多元投資再生能源與儲能

隨著中國人均水泥消費量從2016年的每人1,600公斤,下降至目前的1,300公斤,並預估2030年將進一步降至900公斤,台泥著手水泥市場多元布局,減少中國占比以及擴大再生能源投資。

張安平指出,中國水泥市況不佳,投資歐洲、土耳其、葡萄牙水泥廠不僅是多元布局,更是全球產能重建,並逐步布局再生能源跟儲能、充電樁市場,但也坦言,台泥正處於「種樹」階段,任何新產業皆需時間成長。

延伸閱讀》台泥Atlante攜歐洲充電龍頭成立「星火聯盟」,打造全歐最大EV綠電快充網

在儲能與電池領域,旗下能元與三元能源科技兩家公司已具穩定出貨能力,張安平表示,兩家電池廠都已經獲得多家國際大型AI伺服器與航空廠商的認證與訂單,目前每月出貨約為700~800萬顆電池,實際產能更可達2,000萬顆,仍有極大成長空間。

張安平表示,面對中國電池的低價競爭壓力,如今台泥優勢在於電池效率高、技術穩定,才能成功打入AI電池備援電力模組(BBU)、機器人市場。另一方面,台泥也已經在台灣、中國、法國、義大利、葡萄牙與西班牙完成超過1,000座充電站以及3,500個充電點,預計今年將建置70座充儲一體快充站。

(攝影:莊閔茜)

台泥著手水泥市場多元布局,減少中國占比以及擴大再生能源投資。(攝影:莊閔茜)

台泥提列逾5,000萬碳費,籲政府啟動台版CBAM與反傾銷稅

隨著台灣碳費即將開徵,台泥預先完成碳費提列。總經理程耀輝指出,2025年第一季台泥已預提碳費共計5,344萬元,其中水泥事業體為980萬元、子公司和平電力4,244萬元,以及電池事業120萬元。

台泥在歐洲符合低碳水泥標準。程耀輝進一步舉歐洲經驗為例指出,旗下葡萄牙子公司Cimpor自2018年起參與歐盟碳交易體系(EU ETS),碳權持有量從零成長至2024年的220萬噸,預估2025年將累積至240萬噸,為未來自用或交易預作準備,面對歐盟碳規範已有應對策略。

面對區域水泥市場競爭,張安平表示,越南水泥年產能達1.2億噸,國內消費僅約6,000萬噸;印尼年產逾2,000萬噸,消費卻超過6,000萬噸。相較之下,台灣全年水泥需求僅約1,000多萬噸,張安平指出低碳水泥的成本競爭力比不上進口水泥傾銷。

程耀輝則點出,台灣進口水泥占比已升到30%,台灣政府應該要透過反傾銷稅、台版CBAM來讓進出口水泥承擔一樣的碳成本,「當台灣使用進口高碳排水泥應用在建築上,面對歐盟CBAM時,總帳是算在台灣帳上,不是不在台灣生產,台灣就沒有碳消費。」

張安平也指出,歐美日公共工程多已納入低碳建材優先採購政策,而台灣至今未見明確作為。他呼籲政府應加速落實低碳採購制度,帶動建材減碳轉型,真正推動產業與社會朝向淨零邁進。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