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公約談判委員會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中)與其他成員正進行條約草案討論。(照片來源:Florian Fussstetter/ UNEP)
歷經11天馬拉松式的會議,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在瑞士日內瓦當地時間15日約早上9時落幕,儘管談判委員會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延長加時討論,還緊急提出第二版修正草案,最終仍無法取得委員會共識而草草收尾,《RECCESSARY》梳理草案的變化,分析產油大國與塑膠消費國及環團之間的立場。
塑膠公約的目的是減少塑膠污染,如果順利制定,將是全球第一份具法律約束力的減塑條約,自2022年起至今已進行6輪實體談判,始終未能解決分歧,例如該針對塑膠製品上游或下游進行管制就有不同立場,而最新版草案採取較寬鬆的作法,強調尊重各國國情及經濟狀況進行目標調整。
分歧1:源頭減塑或下游回收處理?
針對氣候變遷、減塑議題,聯合國成員國大致區分成兩大聯盟:雄心壯志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與志同道合聯盟(Like-Minded Group),前者希望採用較有野心的目標控制氣溫升幅,成員包括歐盟、英國、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後者成員主要為產油國,如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朗、馬來西亞、俄羅斯,傾向支持自願性減塑。
聯合國多數國家支持限制塑膠產量,但志同道合聯盟則希望將協議重點放在塑膠垃圾蒐集及回收。而美國川普政府以反對任何商業貿易限制為由,與後者站在同陣線,可能讓分歧情況更難解決。
非政府組織「能源與氣候策略」(Institute for Energy & Climate Strageties)主席克萊爾(Dennis Clare)表示,「談判破裂的原因可能不在談判本身,而是有阻撓者在主導推進或結束相關討論。」
曾協助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聯邦(Micronesia)談判要求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克萊爾表示,當時石油國家阻撓討論的情況如今好像再度重演。他認為,或許該考慮將產油國排除在談判桌之外,並強化中國的角色,因為中國被認為較有意願帶領解決全球問題。
新一輪「全球塑膠公約」談判仍未解決源頭減塑、下游回收兩派分歧,抗議人士14日在閉幕會議前高舉「薄弱的聯合國條約辜負全球期待」標語。(照片來源:Alejandro Laguna Lopez / UNEP)
分岐2:禁止添加有害化學物質?
在日內瓦之前的韓國釜山會議公約中,有意逐步淘汰塑膠產品中部分化學物質(如雙酚A、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並製成條文列表,同時禁止玩具、兒童產品、食品使用該類物質,但在兩份新草案中列表都被刪除。而原本要求各國必須在塑膠產品中使用具可追溯性的化學品,新草案則放寬規定,僅要求改善塑膠產品中材料與添加劑相關資訊的可取得性。
儘管權威醫療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近期報告指出塑膠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危害,但產油國認為健康問題超出塑膠公約的討論範疇,而是應該由世界衛生組織來處理。
伊朗談判代表雷兹瓦尼安(Massoud Rezvanian Rahaghi)在全體會議的閉幕式上表示,經過多年談判,還是看到超出職權範圍的錯誤想法及論點出現在文件中,例如有疑慮的化學物質。他認為,許多國家的堅持不切實際,採取不公平及限制性的策略,以不民主的方式將許多利害關係者排除在外。
國際環境法律中心(CIEL)環境健康計畫主任兼會議代表團團長阿祖萊(David Azoulay)認為,8月15日版本的草案,重新關注塑膠產品對人類及環境健康的危害,但條約內容屬於自願性,因此仍得依賴各國訂定的行動計畫。
分歧3:已開發國家承擔金援責任?
針對塑膠公約執行所需的經費來源有4種提案,包括設立全新多邊基金、採用全球環境基金會(GEF)信託基金的機制、結合兩種機制的混合制與接替制。8月15日版本的草案提到,財務架構應包含GEF的信託基金,並設立一個多邊基金,似乎較偏向兩個基金共同運作的混合制。
然而,相比去年釜山會議的版本,今年兩個草案要求已開發國家提供資金及資源的態度軟化,內文出現依各國能力「受邀」做出貢獻的字句。阿祖萊指出,草案文本已經有努力改進,但仍充滿許多不確定性的單引號。他強調,資金是落實條約的基礎,使文件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關鍵條件。
儘管草案也鼓勵公私部門的合作,但包括太平洋小島內的發展中國家在利用私人資本及建立夥伴關係上經驗有限,因此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
塑膠公約遙遙無期,草案留下轉圜餘地
各成員國立場分歧,未取得共識,阿祖萊直言,這次推動塑膠公約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五次續會(INC-5.2)是徹底的失敗,且呼籲改變流程重啟談判,並納入投票機制,遏止共識決專橫(Tyranny of consensus)。
同樣也出席談判的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塑膠與石化倡議主任夏普(Renee Sharp)表示,相較於薄弱的公約內容,沒有達成共識或許更好,因為薄弱的條約會造成進步的假象,且對採取更有力的行動造成阻礙。
台灣環境部代表團成員、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CEITA)榮譽理事長樊國恕指出,談判主席於8月15日提出的草案,將塑膠全生命週期管理重新納入條文中,並透過塑膠產品、塑膠產品設計的規範彌補釜山會議第6條「供應、永續生產」(Supply、Sustainability Production)被刪除的部分,為後續修訂留下討論空間。
減塑行動刻不容緩,但塑膠公約遲遲無法定案,今年提出的兩個草案都沒有獲得所有成員國支持作為談判基礎,儘管談判委員會主席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強調,之後會持續召開談判會議,但目前為止時間、地點都還是未知,全球第一個強制性限塑公約恐怕仍遙遙無期。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Geneva Solutions、NRDC、Health Policy Watch、Politico、CIEL(1)、(2)、SPREP
※ 本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