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硬幣大污染!立陶宛淘汰小面額硬幣,哪些國家也朝「零錢整數化」邁進?

在現代消費逐漸數位化的同時,實體零錢的存在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立陶宛正式推行現金交易「尾數四捨五入」制度,開啟了淘汰1歐分與2歐分硬幣的進程,引發全球關注。

立陶宛:實施現金尾數調整 拚效率也為環境減壓

立陶宛自2025年5月起正式實施現金支付金額尾數調整制度,當民眾使用現金交易時,最終金額將根據尾數進行「四捨五入」,例如4.89歐元將上調為4.90歐元,4.57歐元則下調為4.55歐元。這項政策不僅簡化了現金支付流程,也為政府逐步淘汰1與2歐分硬幣鋪路;立陶宛政府強調,此舉可提升現金使用效率、減少交易時間,更重要的是,有助於降低生產、運送與管理硬幣的環境成本,雖然小面額硬幣單價低廉,但其總體耗能與金屬資源需求是不容小覷的。

立陶宛5月起「化整為零」1、2歐分硬幣將走入歷史。(照片來源:Pexels)

立陶宛5月起「化整為零」1、2歐分硬幣將走入歷史。(照片來源:Pexels)

美國:1美分「貴過本身」 存廢爭議不斷

與立陶宛的制度改革相呼應,美國也面臨類似課題,綜合外媒報導,美國目前仍保留1美分硬幣(即「Penny」),但其生產成本早已超出面值。根據美國鑄幣局資料,2021年每枚1美分硬幣的製造成本為2.1美分,2022年上升至2.7美分,2023年達到3.07美分,而2024年更飆升至3.7美分。也就是說,美國政府每鑄造一枚1美分硬幣,就要承擔超過三倍的虧損。

2024年,美國共鑄造約32億枚1美分硬幣,導致虧損高達8,530萬美元,這一數字引發了政界與民間的激烈討論。總統川普便在削減政府開支計畫中提出,要求財政部停止鑄造1美分硬幣。支持者認為,繼續生產這種「虧本生意」的貨幣實屬不智,且現代支付方式多元,低面額硬幣的使用率日益降低,已無實際意義。然而,反對者則擔心,若取消1美分,零售商可能將價格整數化向上調整,變相推高物價,對低收入族群不利。

美國總統川普2月在社群發文表示,1美分製造成本過高,已指示美國財政部長停止製造 (照片來源:Unsplash)

韓國:早在2020年就全面取消硬幣!

事實上,亞洲的韓國早在2020年便率先走出一步,實行「無硬幣化」;韓國央行指出,鑄造硬幣對金融體系造成的成本負擔不容小覷,光是每年鑄幣的成本就高達4,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2.9億元),若加上流通、回收與管理等隱性成本,硬幣體系顯得越來越不合經濟效益。因此,韓國政府開始推行「硬幣無現金找零」計畫,讓民眾在現金交易後,找零部分可直接轉入交通卡、支付平台或手機錢包,不再以實體硬幣形式找零,大幅減少硬幣的使用需求,也為數位支付鋪路。

不只是成本考量 更關乎永續發展

小小一枚硬幣,為何各國如此重視?原因在於背後蘊含的龐大資源成本與環境衝擊──硬幣多以金屬製成,需開採與加工,流通過程中還涉及運輸與管理,整體碳排放與資源消耗遠高於其貨幣面值所能代表的實際經濟意義。

根據歐盟的一項研究顯示,1與2歐分硬幣的生產和回收對環境的負擔高於其他面額硬幣,且常被民眾「閒置」或「遺忘」,流通率極低。英國與加拿大早已分別在2012年與2013年淘汰1便士與1分硬幣。

台灣的下一步?

回顧台灣現況,雖然目前仍流通1元、5元等小面額硬幣,但近年來數位支付快速普及,加上疫情推動非接觸式交易需求,小額硬幣的使用頻率明顯下降,不少消費者在便利商店、超市或電商平台消費時,早已習慣以信用卡、悠遊卡或行動支付完成交易,連零錢都鮮少碰觸;或許台灣也能參考國際趨勢,從零錢整數化、非現金找零等措施著手,朝向更精簡、環保的貨幣體系邁進。


※ 本文獲得《TVBS GOOD》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小硬幣大汙染! 多國考慮淘汰低面額硬幣 朝「零錢整數化」時代邁進

TVBS GOOD|延伸閱讀

Back

更多相關新聞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