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GESA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舉辦「Go Net-Zero & Go Green淨零未來關鍵行動力論壇」。(攝影:莊閔茜)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即退出《巴黎協定》,近期的對等關稅措施也再次掀起國際動盪,各界對ESG政策轉向觀望,但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認為淨零仍是長期目標方向,他昨(14日)出席「淨零未來關鍵行動力論壇」指出,在RE100國際趨勢推動下,台灣綠電需求將快速成長,預計2030年綠電轉供需求將高達400億度。
再生能源轉供需求提高,台電提早布局活絡綠電流通
本次論壇匯聚各界專家,深入探討邁向2050淨零的實踐路徑與產業機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未來政策上期望建置具韌性的綠電市場與監管架構,同時鼓勵國內企業積極採用低碳與節電技術,國際上讓台灣不僅是淨零參與者,也能帶領亞太與國際永續創新。
面對2050年淨零目標,將來再生能源轉供會是一大趨勢,曾文生指出,2023年綠電直轉供量達17億度,2024年又再增加到27億度,隨著全球RE100趨勢持續推進,企業對穩定綠電的需求升高,《電業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三讀通過後,一大重點是成立「電力交易所」,發展再生能源次級交易市場活絡綠電交易。
針對未來低碳電力RE30規劃,曾文生也表示,RE30是提供企業除了契作、交易市場以外的綠電工具,他強調定價上不會破壞市場價格,確保綠電市場能持續投資跟發展。
延伸閱讀》台電首賣RE30低碳電力!電價分艙是什麼?如何影響企業減碳?4個QA一次看
未來躉購費率將會逐步退場,綠電交易將是主流,預計2030年綠電轉供需求達到400億度。曾文生指出,為此台電也積極強化電網韌性,台電早在2022年已布局亞洲第一套「即時慣量量測系統」避免發生西葡大停電的情況,也比喻電網就像「30人31隻腳」協力賽跑,需要再生能源業者、企業使用者共同努力承擔。
企業直接採購地熱電力逐年增加。(攝影:莊閔茜)
氫能、地熱成新選項,企業採購地熱能已見實績
將來企業可選用的能源也更加多元,除了太陽能、風力發電之外,氫能與地熱也會是選項。在國家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中,氫能也是一大重點,目標2050年發電占比可達9%;台灣地熱目標則是在2050年提升到6GW(百萬瓩)。
氫能有助重工業、化工製程、交通運輸、發電及儲能減碳,台達氫能源應用新事業發展部總經理蔡文蔭表示,2050年全球綠氫需求達到630百萬公噸(mt),關鍵因子就是政策立法、產業引導跟技術提升,待再生能源布局廣、技術成熟,綠氫成本將有機會降到每公斤3美元以下。
地熱方面,翰可能源看好台灣地熱資源潛力,正積極引進國際團隊合作探勘與鑽探,以降低前期風險與開發成本。翰可能源技術長袁錦湘表示,無論是深層還是淺層地熱,開發前都需進行3D探勘與風險評估。他也補充,地質鑽探不只可應用於地熱開發,合作團隊的技術曾用於瑞士核廢料儲存場域取樣,未來台灣若推動碳捕捉與封存(CCS),也需要仰賴成熟的地質資料與技術。
隨著地質鑽探與地熱技術日新月異,企業直接採購地熱電力的案例也逐漸增加(如上圖),其中2021年Google 便與美國地熱開發商Fervo Energy簽訂地熱能合作計畫,2年後成功併網、順利供電資料中心穩定綠電,今年Google更宣布簽署台灣首宗企業地熱能源購電協議。
延伸閱讀》地熱發電比天然氣更便宜!川普、Google都力挺,降低成本的關鍵技術是什麼?
曹世綸指出,論壇以「行動力」為主軸,期望能匯聚多元能源與科技,提供產業關鍵力量,希望對應到政府政策,一起推動氫能、地熱、低碳運輸、電網強化等議題,將來能源管理、綠色金融都是強化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讓台灣有機會搭建最具影響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