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AI新科技成綠色製造升級關鍵 工研院NET ZERO DAY探索低碳轉型新解方

低碳轉型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工研院4月19日舉辦第三屆「ITRI NET ZERO DAY」論壇,探討綠色智慧製造與循環技術,邀請製造業各企業代表,分享減碳實例與新科技的應用,提升台灣企業在淨零時代的競爭力。

AI新科技助力智慧製造 打造更高效率低碳生產模式

新科技不僅提升生產效率,同時帶來減碳益處。達明機器人公司機器人產品事業處副處長吳仁琛分享,公司自2014年起設計機器人時,便評估「可自動化設計」DfA(Design for Automation),規劃未來走向低碳生產。由於其機器人產品採模組化設計,更容易導向自動化生產。隨著建置三條自動化生產線,公司已減少15位作業員,最終目標是以「機器人組裝機器人」方式實現低碳製造。

再來是將自動化生產線聯網,達到智慧製造。達明機器人透過自行開發的系統軟體平台,從工作站、生產線、組裝到測試,整間工廠流程數據可視化呈現,隨時掌握製造過程。

工研院邀請企業代表分享減碳良方,左起為台灣電路板協會顧問張靖霖、復盛新能源事業部總監郭維仁、達明機器人機器人事業處副處長吳仁琛、東元電機綜研所所長何昆耀、工研院機械所所長饒達仁。(攝影:陳又嘉)

此外,為了降低誤差,團隊首先利用數位模擬軟體平台Visual Components(VC)進行動態模擬,經由Omniverse平台擬真渲染模擬,並在模擬平台上進行人工智慧訓練(AI Training),再將訓練結果應用於實際生產,大幅節省產品開發時間。

雖然轉型過程曾面臨垂直整合能力不足的挑戰,包括技術人才難尋,但該公司透過AI Training等新科技來應對,不僅減少人員需求,也達到減碳效果。吳仁琛初步估算,機器人取代作業員可減少約23%碳排,長期下來效益可觀。

數位化為節能減碳第一步 須培養廠內數據分析力

復盛公司新能源事業處總監郭維仁談到,企業節能通常從設備更新、操作控制和管理優化三方面著手。設備方面,光是汰換老舊設備即成效顯著,但若要進一步提升效率,還須仰賴新技術。以操控來節能,則須累績豐富經驗,且通常僅針對公用設施來優化。管理節能最具潛力卻也最易被忽視,這能擴及整個廠區,但須搭配適當管理工具,關鍵就在數位化,這也是實現低碳製造的首要之務。

郭維仁指出,工廠碳排主要來自能源使用,因此可藉數位化收集使用過程數據,再進行管理。但他強調,單純數位化還不夠,因為這僅是取得資料,重點在於化資料為可用資訊。例如,公司在取得了空壓機系統的功耗和流量資料後,還須將兩者綜合分析,以評估系統效率。未來更應逐步導入機器學習等AI技術,維持數位化平台的高效率運作。

他觀察,企業低碳轉型通常面臨兩大問題。首先是缺乏資訊,許多企業並不了解自身能源使用情況,遑論能耗熱點。其次是技術不足,廠務人員缺乏節能有關知識。他建議從公用系統、製程設備等著手,加強節能,並培養能源數據管理及分析能力。企業可善用政府資源,以及工研院等機構提供的課程和輔導。

工研院與中鋼合作的「鋼化聯產」示範場域(圖片來源:工研院)

工研院致力研發低碳材料 提供難減排產業新解方

台灣製造業碳排占全台逾50%,主要源自石化及電子產業。工研院材化所副所長陳建明指出,能源轉型已成國際共識,除了加速部署再生能源外,也要積極開發除碳科技。工研院致力研發低碳材料,跨民生、石化、電子、綠能等多領域。針對轉型難度較高的石化業,工研院鑽研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以及塑料循環回收再製等,期望以低排放新料源取代石化原料,減少原油依賴。

在碳循環方面,工研院與中鋼合作的「鋼化聯產」實驗工場已是全球成功典範。先捕捉鋼廠冶煉產出的CO2和CO,再利用工研院技術純化分離,轉化為甲烷及甲醇,成為石化產業的原料。陳建明表示,該工場年減碳量已達4,900噸,計劃於2040年成立碳循環經濟園區,串聯中油、中石化等下游工廠,創造永續循環的二氧化碳化學品,待商轉量產後,挑戰每年減碳290萬噸。

材料循環方面,工研院以解聚技術實現廢棄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循環再生。這主要針對廢棄寶特瓶,回收後將其熔融抽絲,製成環保織品,提供符合品牌大廠需求的低碳材料。針對高達75%較難分解的廢棄PET,則採化學回收方式解聚、純化為原生單體,再進行聚合,達到無限循環,同時開創綠色紡織新商機。

相關主題
燃料電池成運輸淨零要角 氫能業者籲佈局新能源車供應鏈
SBTi放寬碳權使用限制 有利大幅提振碳權市場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