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SBTi擬放寬碳抵換規定 碳交所田建中:碳權市場迎來轉折點

EN

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有意開放碳權抵換範疇三碳排,可能一改過去嚴格要求企業減排的態度,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認為,這代表碳權已走過最黑暗的時期,目前市場來到轉折點,未來需求會明顯成長。

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攝影:林柏宇)

SBTi在9日表示,將允許企業使用自願性碳權抵減範疇三碳排,也就是包括供應鏈、廢棄物處理等的間接排放,等於放寬碳權使用範圍,被認為有助於提升碳權需求。

不過SBTi內部掀起反對聲浪,不少專家也認為,企業漂綠風險可能大增,可能減少具體減碳作為,但田建中指出,買碳權不等於漂綠,他引用《時代雜誌》(TIME)的報導指出,購買碳權的企業更重視減碳,在減碳投資規模上,更是沒有購買碳權企業的3倍。

他進一步指出,在全球淨零趨勢推動下,台灣業者的碳焦慮主要來自客戶,他以科技大廠微軟與HP為例,其主要碳排來源都在範疇三,而台灣製造業就是這些大廠國際供應鏈的一環,因此都必須落實減碳,且不得不購買碳權。

碳權市場可能發生重大變化,田建中呼籲企業及早規劃因應,同時強調如果企業減碳有明顯成效,還可進一步成為賣方,讓碳權成為企業營收來源。

田建中18日在《財訊》舉辦的「淨零轉型企業升級關鍵戰」論壇上作此發言,同場發表專題演講的還有ICDI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宏碁永續長劉靜靜、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李順欽。

趙恭岳提到,企業要緩解碳焦慮,必須先回答四個問題:公司是否有上市櫃客戶、是否已完成碳盤查、是否有淨零路徑圖、是否有永續報告書,他建議企業逐一檢視並按部就班提出對策。

他在會中重申,5到7年內,減碳將主宰供應鏈競爭,如果企業沒有充分準備,受到的衝擊將難以恢復,尤其以中小企業為大宗,因此應找出整體營運與供應鏈的弱點進行改善。

ICDI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攝影:林柏宇)

他將企業永續比擬為食安議題,強調淨零是追求健康的過程,綠能就像是吃原型食物。

事實上,台灣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持續呈現下降趨勢,也就是每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減少,2022年來到0.01191公斤二氧化碳/元,較2005年(0.02058)減少超過40%,不但展現台灣推動低碳轉型成果,且在經濟持續成長的情況下,也顯示減碳與經濟成長脫鉤(decoupling)。

碳排愈高等於經濟愈強的時代已經過去,趙恭岳藉上述數據呼籲企業跟上減碳行列,在完成碳盤查後按照法規、供應鏈要求、進出口貿易三大方向訂定目標及策略,還得評估轉型後的影響,並持續監控、溝通及揭露,共同朝向永續淨零目標邁進。

相關主題
IETA繼SBTi爭議聲明後 發布企業碳權使用新指引
開放碳權抵範疇三排放聲明惹議 SBTi發說明澄清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