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綠電是RE100企業剛需,為何工商界仍擁核?專家解析背後三原因

EN

國內許多大型企業因應出口需求,都須使用綠電。(圖片來源:iStock)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將於5月20日就職,台灣能源政策走向成為外界關注的方向,日前電子代工大廠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頻頻表態支持核電,就連準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拜會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委員也提到「核電是乾淨能源」,允諾上任後會儘速盤點能源政策。在企業界擁護核電的聲浪下,經濟部在今(16日)發出聲明:「政府對於非核家園的目標不變,發展綠電的努力不變。」

經濟部聲明提到,國內許多大廠包含台積電、鴻海等大型企業所加入的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所需要的綠電,並不包含核能,且國內供應鏈對於綠電的需求,將於2030年達到高峰,企業對於綠電有急迫需求。

照理來說,綠電對企業來說是剛需,為何卻更積極支持核電呢?專注東南亞綠電與碳權市場資訊的國際媒體平台《RECCESSARY》綠電市場研究員洪于涵分析主要包含價格、碳排、急迫性等因素。

非核家園已入法,核電廠延役得「依法行政」

新政府將於520就任,身為民進黨智庫副董事長童子賢就拋出核二重啟、核三延役,引進類似芬蘭OL3新型核電等主張,被外界形容在為賴清德上任前解決核能爭議。

來自企業界的聲音還有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他直言「非核能源政策與主張已過時」,應該重新檢討能源政策,讓核電占比在30%以上,達到「穩定供電、合理電價、淨零排放」目標。

核能延役議題,顯然成為新政府的必考題。有立委就建議準經濟部長郭智輝,綠電占比若未達標,能源政策須適時調整。但《環境基本法》第23條明定政府須達成非核家園目標,若要使用核能要先修訂法律。經濟部已明確表態將「依法行政」,國內對核電廠的使用期限、何時除役等步驟,都已載明在法律規範中。至於國會對於法律修訂的後續討論,經濟部表示予以尊重。

童子賢拋出核二重啟、核三延役,但經濟部表態將延續非核家園目標。圖為恆春核三廠。(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出口都要綠電,企業界為何支持核電?背後有3原因

由於核能發電零碳排,依照國際能源總署與美國能源部定義為乾淨能源(clean energy)。乾淨能源包含再生能源、採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化石燃料發電、核能、電池儲能等。

但經濟部特別指出,國際倡議組織RE100未將核能發電納入其所定義的綠能範疇。根據RE100的定義,綠能僅包括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生質能共5大類型。

台灣供應鏈的綠電需求預計在2030年達到高峰,企業對於綠能的需求理應增加,但為何企業卻更積極地支持核能呢?《RECCESSARY》綠電市場研究員洪于涵分析背後有3個原因。

第一,綠電對多數企業來說價格較昂貴。洪于涵提到,目前綠電市場價格較不透明,加上目前國內一度工業電價平均價格在3.9到4.2元,民間綠電價格達5至6元之間,許多中小企業負擔不起。

從《RE100 2023年度揭露報告》(RE100 2023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來看,2022年採購的再生能源中,來自再生能源購電協議(PPAs)占比首次下滑到31%,報告提到:「由於亞洲的成員數量不斷增加,當地公司較難取得購電協議。」

第二,降低台灣整體發電碳排。若企業買不到綠電來降低碳排,工商界期盼,若台灣的發電組合能夠多一些低碳能源(例如核能),將有效降低電力的排碳係數。換言之,當發電來源就是低碳電力,可以降低企業的用電碳排與產品碳足跡,舒緩產品外銷到歐盟面對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壓力。

第三,支持核電的企業多數不是RE100成員,因此沒有使用綠電的急迫需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台灣發電組合能夠多一些低成本的核電,也能夠降低台電的購電成本,壓低電費(灰電)的價格,對於多數企業來說,當電費支出降低,就更有餘裕購買其他綠電。

相關主題
海外碳封存有道德爭議?日本新法案要求篩選儲碳地、監測洩漏風險
歐盟加強打擊漂綠 要求20家航空限期提出改善措施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