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新聞
2025-02-25
碳移除市場年增78%!微軟、Google砸重金搶先機,哪種負碳技術是科技業新寵?【分析】
各國企業推動淨零轉型,最終仍需面對難以消除的殘餘排放,讓碳移除技術成為關鍵解方。微軟與Google 在移除型碳權的採購量高居前3名,凸顯科技業對該領域的高度關注。目前哪些移除型技術最受青睞?東協市場又蘊藏哪些機會?《RECCESSARY》整理最新趨勢,帶您了解碳移除技術崛起原因。
2025-02-14
半導體業如何利用碳捕捉減排?台科大陳奕宏解析晶圓製程淨零挑戰
台灣擁有堅強半導體科技實力,成為全球產業發展背後重要的供應鏈一環,使得半導體產業上下游更需群策群力,加速規劃淨零碳排的策略與解決之道。
2025-01-24
印尼碳捕捉高成本難題待解,為何埃克森美孚砸數千億搶先布局?
印尼在碳捕捉技術發展上面臨高成本挑戰。國家電力公司(PLN)透露,目前碳捕捉的成本遠高於設立再生能源發電廠,但仍看好長期經濟效益。同時,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近期宣布計劃在印尼興建碳捕捉工廠,避免石化廠增加額外碳排。
2025-01-07
台灣碳移除技術登國際!友特濃縮入選美XPRIZE碳移除大賽百強,這家公司特別在哪?
來自台灣的友特濃縮顧問(YOUWAN)的碳移除技術,可以選擇性吸附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最後濃縮並轉化為碳產品,獲選美國非營利組織XPRIZE的碳移除大賽100強隊伍,更被認為是少數具有經濟效益的碳捕捉技術。
2024-12-05
【分析】砂拉越領跑大馬綠色革命!新設氣候變遷中心,如何靠綠氫、碳捕捉拚經濟成長?
「砂拉越將成為東協的能源中心,我們將把再生能源電網與東協串聯。」馬來西亞砂拉越總理阿邦佐哈里(Abang Johari)曾信心滿滿提到,砂拉越有潛力成為「東協電池」(Battery of Asean),滿足東南亞鄰國對於再生能源的需求,並將綠氫、碳捕捉視為綠色成長雙引擎。究竟它有什麼條件做到綠電出口?目前的發展與挑戰又是什麼?
2024-12-03
AZEC逾3成協議無助脫碳!報告示警3類型「錯誤解方」恐加劇碳排危機
由日本主導的亞洲零排放共同體(AZEC)希望串聯東協國家及澳洲推動淨零轉型,但有研究發現,其中超過3分之1的合作涉及化石燃料技術,這些被視為「錯誤解決方案」的技術可能加深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不僅阻礙脫碳,還會提高成本。
2024-11-29
海洋碳捕捉崛起:新創Captura挑戰每噸100美元吸碳,拚2026年全面商業化
碳捕捉技術發展緩慢,成本過高是主要原因之ㄧ。但美國有間新創公司Captura正致力於開發一種海洋吸碳技術,宣稱可將成本減半。該公司已吸引日本航空、沙烏地阿美石油等指標性企業投資,並計劃最快於2026年全面推向市場。
2024-11-25
BP重金布局印尼!敲定大規模氣田與碳捕捉專案,初期估封存1500萬噸CO2
印尼擁有超過23個碳捕捉計畫,居東協之首。近日英國石油(BP)更宣布與合作夥伴將投資70億美元(約新台幣2,271億)於印尼巴布亞省的氣田開發與碳捕捉計畫,有望開發3兆立方英尺天然氣,並在初期封存1,500萬噸二氧化碳。
2024-09-12
挑戰碳捕集「聖杯」!Google攜新創Holocene解決成本難題,創新技術特別在哪?
美國科技巨擘Google宣布與碳捕集新創Holocene合作,簽署一份價值高達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2億元)的合約,預計從2030年開始以每噸100美元極低價格購買碳權。由於直接從空氣捕捉二氧化碳的成本居高不下,因此雙方首次且大膽的合作引起外界關注。
2024-08-16
湊不足10萬噸碳!中油鐵砧山CCS計畫明年啟動,封存前得「把碳找出來」
中油公司計畫在2025年啟動國內第一個碳封存試驗場,每年封存10萬噸碳,但目前仍湊不足10萬噸,恐怕陷入「無碳可封」的窘境。另一方面,台泥公司碳捕捉計畫預計2027年完工,剛好年產10萬噸碳。在這段時間內,中油恐怕要繼續尋找碳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