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上篇)

碳足跡是指一項產品或服務在其完整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並以二氧化碳當量(CO₂e)表示。

    起源與介紹

    碳足跡是指一項產品或服務在其完整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並以二氧化碳當量(CO₂e)表示。計算範圍涵蓋「原料取得」、「製造階段」、「配送銷售」、「產品使用」以及「廢棄處置」。碳足跡的目的在於找出排放熱點,於合規的同時提升競爭力及滿足利害關係人需求。

    碳盤查與碳足跡的差別

    碳盤查以ISO 14064-1:2018為標準,聚焦於組織層級「年度排放總量」,包含範疇一及範疇二,範疇三則屬自願性。

    以美國科技巨擘蘋果公司(Apple)為例,該公司2024年排放為666,800 tCO₂e,且90%以上為範疇三排放。

    圖1、蘋果公司企業層級排放

    圖1、蘋果公司企業層級排放

    至於台灣航空界龍頭華航集團,2024年排放則為7,677,233 tCO₂e,且80%以上為範疇一排放。

    圖2、華航集團溫室氣體資訊

    圖2、華航集團溫室氣體資訊

    與碳盤查不同,碳足跡以ISO 14067:2018為標準,聚焦於產品、服務層級的「全生命週期排放」,故涵蓋的製程範圍會比碳盤查大的許多。

    以蘋果的手機產品為例,單隻128GB的iPhone 16碳足跡為56kg CO₂e。

    圖3、蘋果公司產品生命週期排放

    圖3、蘋果公司產品生命週期排放

    台灣高鐵碳足跡則為32g CO₂e/每人-每公里(原料取得0.47%、服務階段99.13%、廢棄處置0.4%)。

    圖4、台灣高鐵碳標籤

    圖4、台灣高鐵碳標籤

    碳盤查與碳足跡最大的差異在於鎖定主體的不同,碳盤查鎖定「企業及組織」的營運碳排,碳足跡則鎖定「單一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排放,下圖以瓶裝水為例說明差異。

    圖5、碳盤查與碳足跡的差異

    圖5、碳盤查與碳足跡的差異

    碳足跡的種類

    1. 產品碳足跡:聚焦於有形產品的個階段排放

    搖籃到墳墓 (Cradle to Grave)
    定義:
    涵蓋全生命週期排放。
    舉例:常見於 B2C,如一瓶礦泉水、一件牛仔褲。

    搖籃到大門 (Cradle to Gate)
    定義:
    直至工廠大門為止,未包含使用與廢棄。
    舉例:常見於 B2B,如水泥、鋼鐵原料,或食品業的奶粉、糖。

    大門到大門 (Gate to Gate)
    定義:
    僅涵蓋單一製程。
    舉例:常見於單一製程,如紡織染整廠(染色流程)、鋼鐵高爐製程(煉鋼階段)。

    圖6、產品生命週期範疇

    2. 服務碳足跡:聚焦於無形服務的運作與資源消耗

    搖籃到墳墓 (Cradle to Grave)
    定義:
    包含原料取得、服務過程排放,以及生命終結處理。
    舉例:交通運輸、住宿旅遊、數位金融服務(資料中心用電、冷卻設備)。

    圖7、服務的生命週期範疇

    圖7、服務的生命週期範疇

    本篇從概念出發,說明碳足跡與碳盤查的差異、以及不同類型碳足跡的生命週期範疇。下篇將延伸至實務面,進一步介紹碳足跡的實施流程、計算方法學,並探討企業執行碳足跡的核心目的。

     

    資料來源

    1. 台灣產品碳足跡資訊網
    2. 中華航空企業永續網China Airlines
    3. 台灣高鐵官網
    4. Apple 2025 Environmental Progress Report

     

    更新日期:2025/9/5

    相關主題
    碳足跡(下篇)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