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IETA Asia Climate Summit 2025會議:泰擬推區域碳權標準,3趨勢看亞洲碳市場走向

加入收藏

IETA

亞洲氣候峰會(ACS)由國際排放交易協會(IETA)主辦,為亞洲最具代表性的碳市場專業會議之一。(圖片來源:IETA

一年一度的亞洲氣候峰會(ACS)由全球三大碳市場組織之一的國際排放交易協會(IETA)主辦,為亞洲最具代表性的碳市場專業盛會之一。今(2025)年峰會於7月8~10日在曼谷舉行,吸引來自聯合國、世界銀行、Google等超過900名國際組織、企業與政府代表團與會。《RECCESSARY》此次受邀出席,第一時間與現場多位開發商、機構投資者與專家等進行深度交流,並彙整出三大亞洲碳市場發展趨勢與機會供各界掌握先機。

趨勢一:方法學氾濫引發焦慮,統一標準呼聲高

全球自願性碳市場正快速發展,但其碎片化與缺乏一致性標準的現況,成為本次峰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多位開發商、認證機構與投資方皆指出,目前方法學仍由多家標準機構如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氣候行動儲備方案(CAR)等各自為政,導致專案難以同時符合各方要求,大幅增加了審查與溝通成本。舉例來說,某開發商若選擇使用Gold Standard的方法學,其所核發的碳權無法直接在其他標準機構(如Verra)上同步上架,中間產生了顯著的市場進入障礙。

僅管自願性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的核心碳原則(CCP)標籤,以及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CORSIA)等提升碳權品質與審核標準的機制已出現,這些努力仍未能解決根本性問題。多數與會者呼籲,市場迫切需要一個更具權威的統一框架。

為此,由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主導的《巴黎協定》第6.4條機制被視為潛在解決方案之一,其具備國際公信力基礎,有望成為建立統一標準與重建市場信任的關鍵契機。一方面能減緩開發商對齊標準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協助達成國家自定貢獻目標。

IETA Asia Climate Summit 2025

圖1、2030年前國際轉讓減緩成果(ITMO)需求預估。[1]

趨勢二:東協持續推進碳市場合作

會議上,泰國證交所總裁Asadej Kongsiri直言:「東協應該攜手合作並共同投入碳交易市場。」儘管東協不像歐盟擁有統一的碳市場,但多數國家已意識到碳定價的重要性,正陸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碳制度。

泰國:推Premium T-VER自願減量計劃為區域標準

泰國自2014年起實施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計畫(T-VER),2022年更推出進階版Premium T-VER,追求更對齊國際標準的機制,目前正計劃申請納入CORSIA機制與CCP標籤。泰國氣候變遷與環境部(DCCE)表示,透過更嚴謹的審核標準,期望將Premium T-VER推上國際舞台,並力求將其打造為東協地區碳權核發首要參考指標。

目前,T-VER的註冊數已來到526案,每年預計將減少14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較之下,Premium T-VER則有4案註冊,預期碳權核發量將達每年19,517噸。隨著泰國環境部對新計畫的持續推動,各界也正密切關注泰國是否能成為未來東協碳權供給的主導者。

IETA Asia Climate Summit 2025

圖2、泰國Premium T-VER與國際標準一覽表[2]

越南與印尼:逐步擴大碳市場布局,但外資開發環境趨嚴

越南與印尼兩國持續強調達成本國NDC目標,正加速推進國內溫室氣體盤點進度。然而,經深入調查後發現,對外資而言,目前仍存在兩點進入障礙,分別為土地取得困難度與政策風險。

越南為日本JCM機制在東南亞的前3大合作夥伴之一,僅次於印尼、泰國,雙方過去積極佈局碳權外交。然而,近期越南有意收緊土地使用條件,優先鼓勵國內業者進行開發。現場幾位日商表示,近幾年在當地推動碳專案的困難度確實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印尼持續滾動的碳政策則容易推高進入門檻。2022年,印尼曾下令禁止當地開發的碳權出售到國際平台上。隨著該措施近期鬆綁,加上今年五月印尼環境部與Gold Standard簽訂相互承認協議(MRA),保護主義的態度似乎有所放緩。然而,在第21/2022號法令下,仍能看到印尼意圖將開發行為留在本地的態度[3]。因此,投資者仍應持續關切本地市場的政策與法規變動。

東協的碳市場合作仍在萌芽階段,隨著數個區域組織與協會等陸續促成合作對話,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亦表示高度興趣,其未來仍指日可待。不過,2026年東協主席國將由菲律賓擔任,可能為短期內的政策方向增添一絲變數。

趨勢三:碳金融成關鍵,碳專案須更具可融資性

針對碳權專案融資,包括三菱日聯銀行(MUFG)、英國資產管理公司Climate Asset Management 等多位金融機構代表一致同意,專案的可行性早已超越其內部報酬率。其中,三大關鍵指標包含:

  1. 政治風險:最難預測,且影響程度最廣泛
  2. 價格波動:是否能做到短期與長期預測,如何設定預算等
  3. 專案績效:包含方法學的採用、成果交付可能與風控機制的擬定等

碳權

除了財務上的報酬,不少金融投資機構更看重碳權專案的可行性。(圖片來源:iStock)

對銀行或投資機構而言,即使碳價預期成長,若開發商無法展示穩定現金流或完善的監管(MRV)機制,仍難以取得貸款或投資承諾。換言之,未來能搶下資金的一方已經不能僅著眼在財務上的報酬,而須放眼更遙遠的目標以取得投資方的信任。

會議中,多數與會者呼籲,碳市場區域間的合作刻不容緩。為創建一個健全的運作機制,市場信任、制度明確性與氣候融資將是關鍵基礎。此次峰會,可以發現亞洲正努力搭建起合作橋樑,儘管各國的制度進程不一,但仍展現出強烈的合作意願。面對這個崛起中的東協市場,台灣也不應缺席,才能夠儘早掌握關鍵投資機會。


註釋

[1]資料來源:IETA。第6.4條機制下的碳權須獲地主國授權並執行相應調整才有機會轉換為ITMO

[2]資料來源:泰國溫室氣體管理組織(TGO)

[3]例如對碳緩衝庫(Buffer)的設定,國內專案為5%,海外專案為10~20%

此篇為訂閱會員
限定內容
深入解析全球能源脈動,掌握產業趨勢的關鍵視角。
立即加入 Reccessary,解鎖完整文章與更多專屬內容,與世界能源變革同行。
立即加入會員,開啟你的國際視野
氫能百科3》繼加氫站後,氫能如何開啟工業、發電脫碳之路?4方向推進政策落地
鋰電池廠火災敲響警鐘,「安全」如何成為製造根本?4張圖掌握產業風險管理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