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資料中心熱潮背後:追蹤5國綠電採購制度,政策力道跟得上企業脫碳需求嗎?

EN
加入收藏

ASEAN is rich in solar and wind resources. Scaling up renewables offers a viable, cost-effective path to sustainable data center growth.

東協具備豐富太陽能與風力資源,推動再生能源助力資料中心永續發展。(圖片來源:iStock)

隨著東南亞加速布局,力圖成為全球數位重鎮,當地資料中心產業正以驚人速度擴張。然而,這波成長背後,潛藏著龐大的碳排風險。若未及時採取行動,東協日益增長的資料中心用電需求,恐將衝擊各國及區域的潔淨能源目標。

預估至2030年,東協資料中心重點布局的5大國家,其用電量將占各國總用電量的2%至30%。以馬來西亞為例,資料中心用電需求可能暴增7倍,碳排放亦將從2024年的59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攀升至2030年的4,000萬噸。

能源解方:太陽能與風電扮演關鍵角色

東協再生能源資源充沛。最新分析顯示,至2030年,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可滿足資料中心30%的用電需求,且無需仰賴高成本的儲能設備。此一發現至關重要,因市場普遍對於儲能成本居高不下問題仍存疑慮。

擴大再生能源應用,已被視為推動資料中心永續成長的可行且具成本效益的路徑。馬來西亞半島電網、連接爪哇、馬都拉和峇里島(JAMALI)的電網,以及菲律賓電網,皆蘊藏龐大且尚未被充分開發的潔淨能源潛力。

然而,企業採購再生能源的途徑仍待多元化。目前,多數企業選項仍集中於電證分離憑證(Unbundled RECs),然而此類憑證對新增綠電貢獻有限,且價格波動風險較高。業界呼籲,應優先推動虛擬電力購售協議(Virtual PPA)與綠電電價機制(Green Tariff),讓大型雲端業者與中小型供應商均能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採用綠電。

區域合作、創新融資與友善法規,將是推動併網型潔淨能源發展、吸引民間投資的關鍵。然而,即便亞馬遜、Meta、Google 等全球科技巨頭已訂下100%再生能源目標,東協市場的落實仍充滿挑戰。以Google為例,2023年其在東南亞的用電中,僅有0.15%來自再生能源,顯示企業在當地取得綠電的管道仍有限,難以有效推進能源轉型目標。

關鍵挑戰:綠能潛力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缺口

東協主要資料中心據點所屬地區,普遍擁有豐沛的太陽能與風力資源,這項尚未被充分開發的優勢,將在數位基礎設施減碳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印尼連接爪哇、馬都拉和峇里島(JAMALI)的電網及峇淡電網,合計擁有69GW(百萬瓩)太陽能及近5GW風電潛力。馬來西亞半島電網,亦具備14GW太陽能潛能,該區同時匯聚柔佛州等資料中心新興重鎮。

此外,新加坡、菲律賓與泰國皆擁有全國性聯網電網,資料中心可靈活調度全國範圍內之電力。三國太陽能潛力差異甚大,從新加坡約2GW,到菲律賓高達191GW、泰國約100GW不等;其中,菲、泰兩國也分別具備22GW與4GW的風電潛力。然而,要釋放這些潛力,必須加快太陽能與風電部署,才能有效提升電網綠電比重、實現減碳目標。

當前核心挑戰,不在於資源是否充裕,而在於企業與市場如何有效取得這些能源。關鍵在於策略性引入民間資本,大規模資金動員不可或缺,這也意味著各國政府必須打造穩定的投資環境,包括完善政策規劃、簡化審批流程,以及建立具吸引力的長期採購機制,才能促進資金落地,推動轉型。

購電協議(PPA)為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電價與綠電供應,並常搭配再生能源憑證(REC)或碳權等環境效益,更有助於促進新增再生能源項目。然而,在多數東協市場,企業取得PPA的選擇仍有限,相關協議談判流程也往往曠日費時。以新加坡為例,儘管擁有較多元的PPA機制,但受限於本地綠電供應量不足,部分企業仍需透過跨境簽訂PPA,以達成永續目標。

相較之下,馬來西亞、泰國及菲律賓等市場,隨著PPA與綠電電價方案日趨成熟,再生能源價格亦更具市場競爭力。馬來西亞政府於2024年9月推出「企業再生能源供應計畫」(CRESS),開放第三方併網(TPA)機制,不僅面向本地,也涵蓋區域性企業買方,進一步拓展市場參與機會。

新加坡方面,已開放轉供型綠電採購協議(Off-site PPA),允許企業購買國內其他地區所發之太陽能電力,並透過電網輸送至用電端,同時也推動直供購電協議(On-site PPA)或租賃方案,協助企業於自有廠房或建物屋頂直接建置太陽能設備。這些機制不僅提升企業取得綠電的可行性,也有助於強化新增再生能源投資的商業誘因。

相較之下,印尼尚未推出綠色電價(Green Tariff)或電力轉供(Wheeling)等相關機制。這類制度可允許獨立發電業者透過既有電網基礎設施,將電力直接售予終端用戶,並為企業提供市場化綠電採購管道。若能開放共享電網資源,將有助吸引更多民間投資,同時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此外,拓展再生能源採購選項,亦有助於推動儲能技術的導入。配合合理電價結構與市場激勵措施,儲能不僅可以強化電網穩定性,更能提升間歇性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

各國政府不應過度依賴電證分離憑證等既有但成效有限的作法,該機制雖普遍應用,卻難以有效驅動新增綠電,且易使企業暴露於價格波動風險之中。為回應企業對綠電日益提升的需求,並與區域能源目標接軌,政府須加速完善相關政策工具,包括虛擬PPA、具競爭力之綠電電價、電力轉供機制,以及公私協力等制度設計。

東協資料中心熱潮背後:追蹤5國綠電採購制度,政策力道跟得上企業脫碳需求嗎?

(圖表來源:Ember;翻譯重製:RECCESSARY)

若缺乏有力的政策介入,東協潔淨能源轉型的目標恐將遙不可及。各國須加速太陽能與風力建設,以確保數位基礎設施邁向永續與韌性發展,否則未來數十年,恐將被化石能源鎖定在高碳路徑之中,錯失綠色轉型契機。

總結而言,東協擁有豐富再生能源資源與龐大市場需求,具備驅動數位經濟邁向潔淨未來的潛力。當前所需的,正是果斷的政策行動,促使資源與需求有效銜接,東協才能真正打造數位與能源雙重轉型的永續未來。

※ 本文為 RECCESSARY 與獨立能源智庫 Ember 東南亞電力政策分析師 Shabrina Nadhila 合作文章。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RECCESSARY》的立場)

《RECCESSARY》長期徵稿,針對新能源、減碳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reccessary@gmail.com,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

3角度看阿拉斯加天然氣投資:台美拿能源當關稅籌碼,為何潛藏高風險?
全球鋼鐵業淨零動態解析:日韓歐帶頭加速轉型,台灣工業脫碳該如何布局?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