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邊境調整機制如何影響企業?

EN

過去大家常聽到的貿易壁壘,例如中美貿易戰,主要是對進口商品課徵額外關稅以期減少貿易逆差或進行制裁,然而未來貿易壁壘將出現新的形式:碳關稅(碳邊境調整機制)。歐盟已於2021年7月提出2030年Fit for 55 Package法案,內容包含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以下簡稱CBAM),屆時進口商須申報產品碳排放量並繳納CBAM憑證,作為進口產品碳排放費用,建立這樣的壁壘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避免碳洩漏的發生,阻止企業將工廠遷移至碳排放法規相對寬鬆的國家,促進實際的減碳作為。

一旦各國建立起碳邊境調整機制後,企業將面臨以下四個挑戰,這些挑戰分別來自於各國政府、產業界,說明企業的未來會充滿碳排放相關政策的不確定性,而把風險降至最低的方式是及早佈局公司內部減碳行動。

 

  1. 碳費/碳稅及減碳成本:

為能與國際市場接軌,各國陸續計畫推動國內碳交易制度或收取碳費/碳稅,目前採用碳稅的國家中,以瑞典價格最高,每噸二氧化碳當量達120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很多國家都有推出碳稅,但價格普遍低落,多在每噸50美元以下,當價格沒有達到一定水準時就難以發揮約束作用,也因此,設立價格目標或價格成長幅度也是制定政策時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下圖(一)為實施碳稅國家的現行稅率規劃及預測,除新加坡及丹麥有對2030年價格訂立目標外,其餘皆尚未訂立出明確目標或調漲幅度,因此是根據現行稅率及該國通貨膨脹率預估,透過下圖更能明顯發現若僅考量通貨膨脹而沒有加入成長率,碳稅的約束效果很快就會下降,對於一個企業(國家)達成碳中和的貢獻度相當有限。除了繳納碳費、碳稅之外,企業實際投入減碳像是汰換傳統高耗能設備也可能會導致成本上升,因此企業在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選擇最合適的減碳方案。

 

圖片1

(圖一) 現行碳稅稅率規劃及預測

 

  1. 產品競爭力評量因子改變:

以往產品競爭、競標時,價格多佔了決定性的比重,然而產品是否環境友善已逐漸成為重要評分標準之一,碳足跡少的產品會具備競爭優勢,在採購價格、商品選擇上都會更有話語權。下表(一)是不同國家所生產之可口可樂碳排放比較,除韓國的主要排放源是在製造階段外,其他皆是在原物料階段。綜合評估每100 mL可口可樂的碳排放可發現碳足跡高低依序為,台灣、韓國,泰國最低。由於目前各國計算標準非統一,因此可能與實際情形有些誤差,不過這樣的比較會越來越精準且普遍,企業也可以藉此評估工廠設立位置等是否合適。

 

產品名稱

(表一)不同國家生產之可口可樂碳排放

 

  1. 市場參與門檻限制:

以歐盟提出的CBAM為例,進口商必須申報進口產品數量、進口產品碳排放量及應繳納憑證數量,企業必須計算產品碳足跡並取得官方認可的第三方機構認證以作申報,否則將以排放量最高的10%為基準收取費用。反過來說,企業若沒有計算碳足跡,只剩下兩種選擇,一是付出較高費用,二是不進入該市場,無論是哪一種於企業而言都是一筆損失。

  1. 合作風險:

除了政府機關訂立相關規範外,為因應碳中和浪潮,有許多產業或大型企業會實施更加嚴格、超前的規範並要求供應鏈一同達成目標,因此許多中小型企業雖然還不需要直接面對政府法規(政策通常會優先規範高碳排產業像是鋼鐵、水泥等),仍會面臨供應鏈採購壓力。例如,Apple要求2030年達成供應鏈與產品碳中和、航運公司Maersk承諾到2050年採購或庫存100%淨零排放鋼材。


伴隨著碳邊境調整機制的出現,碳權也會成為企業下一個競爭的項目,碳權種類、內容及取得方式又可概分為強制性(例如碳交易ETS)、自願性(例如CER、VER),企業能參與的種類並不相同,彼此間不一定能完全流通或轉換。不過他們最終必須走向能夠相互比較的基準,隨著制度愈趨完善,各國、各州的碳交易體系發展出一定規模後,可能就會開始合併體系、創造出更具流通性的碳權次級市場,類似於今日的有價證券交易,這也說明為什麼愈來愈多企業已開始佈局減碳行動,除了因應規範外,透過減碳取得之碳權將成為企業獲利的新鑰匙,開啟另一道扭轉局勢的大門。


參考資料:
世界銀行碳定價
韓國碳標籤 
泰國碳標籤
台灣碳標籤

東亞地區綠電市場趨勢預估: 2030年可以買到綠電了嗎?(上)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